“最绿省份”再出发——写在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获批之后

12.12.2014  10:07
资溪县东华峰日出。(特约通讯员 吴志贵摄)

    江西第一个全境列入的国家战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最近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

    《实施方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勾画了壮美的蓝图,同时为江西打开了先行先试通道: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尝鲜”之举,将为江西生态文明注入活力。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

    江西省将以此为契机,再鼓劲,再发力,致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范本,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的经验,提供新的借鉴,为决战5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强大动力。

    这是喜讯,更是号角;是自信,更是责任。考验江西干部群众建设“最美江西”实干定力的大舞台,将再次上演精彩大戏。

    从把“绿色崛起”写入十六字方针,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获批,从“最绿江西”到“最美江西”的追求,彰显了省委、省政府的政治自觉和政治定力

    生态是江西的优势和品牌。江西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森林覆盖率63.1%,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之一。从山江湖工程到“保护东江源·珍爱鄱阳湖”行动,再到造林绿化,江西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核心要求。

    面对新常态,面对决战5年同步全面小康的伟大使命,“最绿省份”如何再发力?

    2013年7月22日。这天,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开幕。全会发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动员令”,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这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强卫指出:“江西正处在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措施,我们所引以自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省长鹿心社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以净空、净水、净土行动为抓手,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扎实推进。

    生态建设,怎么提升?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又在哪里?

    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路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用实际行动落实好十八大精神,是政治自觉,更是政治定力。省委、省政府积极跟进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省委书记强卫多次指导、布置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去年底,强卫书记和鹿心社省长就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事宜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最终,这一国家战略在江西大地落地生根。

    这是新的使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探索。正如强卫书记在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启动大会上所言:“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不仅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来自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来自江西省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饱含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体现了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在省发改委,记者看到,国家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批文中,江西为全境列入的省份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江西的工作,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大力支持江西省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央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建设好、保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江西省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要求江西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月上旬,全国人大会议上,江西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提出把江西纳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把其作为重要建议督办,并转有关部门。3月中旬,江西省成立编写小组,组织力量编写实施方案。其后,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指导下,历经多次较大修改,最终形成了获批时的2万多字方案。7月,国家六部门公示包括江西省在内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11月,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对于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寄予厚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希望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行快跑’,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什么?《实施方案》为未来江西制定了宏伟蓝图,考验着江西干部群众的战略定力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究竟能给江西带来什么,给江西人民带来什么?

    《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建成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排头兵和示范区;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积极探索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而是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的一次大变革,必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整体加以推进。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李志萌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既要“小康”,还要“健康”。通过试点的推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经济模式。

    基于此,江西省将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7年,十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万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努力将其打造为引领江西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南昌、赣州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鼓励吉安、新余等有条件的市(县)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在11个设区市建立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公交体系,倡导公众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交车等健康、低碳的出行方式。

    选择20个城市、200个社区开展家庭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普及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完善垃圾回收设施,合理收运、处置和再利用家庭垃圾。

    …………

    可以想见,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措施、新成效将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

    形成可供复制和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模式”,关键靠实干定力和创新精神

    《实施方案》获批后,关键在于实干和创新。省发改委副主任宋迪维认为,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在创新,难点也在创新。因此,要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从目前江西省正在做、或已经在全国走在前头的一些经验看,以下几个方面,有望成为可供复制和推广的“江西模式”—

    划定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国家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工作,把禁止开发区和重要江河源头、主要山脉、重点湖泊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地区划入红线范围,明年完成划定工作,并研究出台生态红线内的管制措施,一经划定,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踩、不能碰。

    破冰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中央转移支付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补偿方式,探索通过对口支援、产业园区共建等方式实施横向补偿;在东江源、赣江源、抚河源等流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落实生态补偿试点政策,推动建立东江源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在鄱阳湖实施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

    完善“生态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逐步提高考核权重;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相挂钩的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去年,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市县考核体系,不唯GDP论英雄,实行差别化分类考核,经济发展占考核总权重的40%,由于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其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此外,江西省还将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水权制度改革、乡村度假示范区和旅游扶贫实验区等试点示范建设,全方位、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

    生态文明建设无止境,接力探索在继续。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有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定会枝繁叶茂,春色满园。(江西日报记者 桂 榕 江仲俞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