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 ——江西省部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素描

27.04.2017  12:35
  

井冈山大学生在永新三湾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重走长征路出征仪式。

南昌大学辅导员开展“学工沙龙”活动。

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学子晨练。

  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月17日,我省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省委书记鹿心社在会上强调,要立足省情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省106所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有“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坚守,更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大爱。

  以井冈山精神引领铸魂育人工程

  作为地处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本科院校,井冈山大学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转化为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办学育人特色。

  改革内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开发井冈山精神校本课程。2004年,编写出版《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教材,制作《理想信念高于天》等音像教学片,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井冈山革命史,全方位接受井冈山精神教育。

  开辟传承红色基因第二课堂。积极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特别是学生骨干和青年教师到井冈山、原中央苏区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利用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师生开展瞻仰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等活动。

  建设井冈山精神展览馆。把参观展览馆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必修课,让学生近距离直观地触摸和感受井冈山革命历程。展览馆不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还对中小学生开放,已有6万人次前来学习参观。

  探索实践,打造红色励志体验教育培养模式——

  开展红色励志教育。2013年,成立红色励志教育中心,每学期选拔200学生组成红色励志班,对学员进行一个月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意志品格、行为规范等教育培训,让井冈山精神在学员心灵深处打上烙印,使学员自觉成为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实践者和宣传员。

  开展红色实践体验。每年组织师生开展“重走红军路”、“红色传说”采风、“红色歌谣”采风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出版《井冈山的红色传说》《中国的红色传说》等红色读物9册,并据此改编出版了系列连环画、漫画和动漫。2015年,艺术学院师生与新华社联合制作动新闻“画说长征”,由新华社定期推送,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依托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已成为全国红色培训的重要中心。自2009年以来,先后为全国党政军部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举办培训200多期,参训学员数万人。教育部、民政部以及20多个省教育厅和高校先后在校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研修基地。

  丰富手段,营造红色艺术文化育人氛围——

  创编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联合兄弟院校,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全校师生通过观看、评论、摄影、漫画和文学创作等形式参与其中,节目已在教育部、科技部等全国各地公演212场,成为以艺术形式在全社会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典型范例。

  举办红色主题文化艺术节。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介绍,学校连续30多年坚持举办以红色主题为引领、绿色古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已形成“井冈山精神个个牢记、井冈山红色故事人人知晓、井冈山红色歌谣处处传唱”的文化氛围。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展井冈山精神理论研讨、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展、红色微电影展、互联网红色文化推广、红歌手大赛等活动。

  建设红色文化校园环境。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建设以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广场。通过设立雕塑、文化墙、绿化美化景观等,全方位展示井冈山精神,营造“伸手可触摸、张嘴可呼吸”的良好红色育人校园环境。

  精心设计,塑造思想政治工作“映山红”系列品牌——

  创评“映山红”党支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开展“映山红党支部”创评活动。创评活动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走在前列作为重要内容和指标,倡导广大党员积极践行井冈山精神,促进基层党组织弘扬井冈山精神走在全校前列。

  创建“映山红团支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在全校开展“映山红”团支部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特色团支部。

  组建“映山红”国旗护卫队。国旗护卫队的学生成员通过刻苦训练,履行护旗升旗仪式,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培养信念,彰显魅力,以实际行动引领和带动身边同学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举办“映山红”文化艺术节。通过实施映山红文化创意工程,在校园规划种植百万株映山红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形成“校园开遍映山红”的文化生态和育人环境。每年在映山红盛开之际,举办以“红色礼赞·绿色情怀”为主题、为期一个月的“映山红文化艺术节”,组织师生开展系列活动,体验红色文化,感悟革命传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构建多方联动“大思政”模式

  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的赣南师范大学,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传承“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统筹,积极探索构建多方联动的“大思政”工作模式,让青年大学生在浓郁的红色精神中受到熏陶洗礼。

  “教学”联动。学校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培训关、考核关,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我最喜爱的老师、赣师好人榜评选活动,实施师德“一票否决”,确保每一位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还注重涵养学生的师范气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价值引领,培养一批又一批打上苏区精神烙印、扎根基层就业创业的优秀师资和应用型人才,赢得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美誉,赣南师范大学党委负责同志介绍说。

  “校地”联动。充分利用学校地处赣南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建“红色课堂”,把红色基因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政课、党团课教学计划,开设“明湖讲坛”,邀请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等英模人物作红色讲座130余场;着力建“红色班级”,自2010年10月命名成立首批红色班级后,每年都在新生班级中设立一定数量以原赣南苏区地域或革命历史人物命名的红色班级,现建有“瑞金班”“兴国班”“于都班”“赞贤班”“公略班”等10余个红色班级;着力建“红色基地”,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共建10余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践体验红色文化;着力建“红色展馆”,充分发挥学校“三馆”即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校史馆的平台作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人和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家校”联动。深入实施“知生工程”,完善学生信息档案,在全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中推行“十必谈话十必联系”制度,通过家访、建QQ群、微信群等方式,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互联互通互补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整体效应。

  “线上线下”联动。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既“面对面”,也“键对键”,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将传承苏区精神、服务青年大学生的职能与“两微一站”平台相结合,打造线上“赣南师范大学”“青春赣师”品牌和红色主题教育“红井水”网站。其中,“青春赣师”多次发布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专栏被人民网、团中央井冈山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共青团江西省委等官方微信平台转发,进入2015年度“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100强排行榜”。同时,学校重点组建和培养了一支大学生网宣员、网评员、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等“网络红军”,为营造清朗网络积极发声,确保网络阵地的“”与“”。

  锻造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80后”辅导员胡邦宁在大家眼里是校园网络大咖、科研达人,但在他的学生心中,又是知心朋友。他先后开设了2个实名博客和1个微博,还组织几十个同学开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创设了“青年之声”大数据平台;他将研究对象瞄准大学生群体,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获得2016年度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江西省辅导员精品项目一等奖,出版的专著《价值观的力量》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读者推荐的12种通俗理论读物……在他的影响下,20多名学生先后加入了辅导员队伍,其中不乏全国辅导员技能大赛优秀奖获得者。

  如何建设好辅导员队伍,保证这支队伍高质量、高水准,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在南昌大学,“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一个群体,先后涌现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廖元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获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工作论文评选一等奖2项,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片区赛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项,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5项。他们已经成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南昌大学党委书记胡永新在介绍经验时说,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突破口,建强辅导员队伍,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抓选聘、重源头,辅导员队伍选聘标准化。该校始终坚持以公开选聘制度来选好配强辅导员,注重从源头上抓起,严把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来南昌大学当辅导员,不仅有学历、学校、学科专业以及社团工作背景的高标准要求,还有选聘程序的规范化管理,入选的辅导员都是应聘人员中“百里挑一”“过五关斩六将”的佼佼者。

  抓能力、强素质,辅导员队伍培养职业化。在南昌大学,有一项“卓越”辅导员培养工程。通过岗前培训、日常业务培训、工作专题培训等,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对取得博士学位的辅导员不仅进行同等待遇资助,还进行专项课题资助,鼓励辅导员朝“专家化”方向发展;依托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及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培训项目,选派优秀辅导员赴外校、国外学习,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南昌大学的辅导员们都说,关键是“土壤”好。学校不仅落实辅导员的经济待遇,还特别落实了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允许专职辅导员自主选择入职管理类岗位或专业技术类岗位。“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使辅导员们感受到组织满满的激励与关怀。

  搭平台、促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2015年,南昌大学正式启用“辅导员之家”,成立辅导员工作室,打造“学工沙龙活动室”、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项目建设、辅导员思政课题研究等精品项目,使之成为展示学校辅导员风采的窗口、创新育人理念方法的平台和孵化辅导员名师的摇篮。“我们学校组建了辅导员学习专业团队。组建学习能力、人文素养、职业技能和创新发展等四个能力提升小组,选出一批优秀辅导员成立核心团队,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辅导员孙素叶自豪地说。

  打造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课

  “原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沉闷、很枯燥,没想到教案编得这么有意思,互动教学让我们观点碰撞,引发思考,真是解渴又解惑。”说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江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们满脸喜悦。这源于该校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着力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课,努力为大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归根到底是学生情感认同和教师方法对路的问题。只有做到情感认同,才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只有方式方法对路,才能搭建学生到达‘四个认同’彼岸的桥梁。”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田延光介绍说。

  坚持学科引领,打造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奠定基础。该校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建设计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为全校5个“特区学科”之一予以重点支持,在人才引培、团队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形成党委主要领导牵头、部门积极对接服务、学院主动改革创新的建设机制,全力造就学科“高峰”。目前已建成江西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江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盟牵头单位,获批教育部“示范马院”。

  坚持专家治学,打造有实力的教师团队,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支撑。该校建立思政课“领衔主讲”制度,每门思政课团队由影响力大、水平高的专家教授领衔。实行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实施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机制,设立专项资助计划,鼓励教师到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参加项目研修,提升课程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和“高校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建设项目”,涌现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一批优秀教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传播者。

  坚持红色主题,打造生动的思政课堂,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深入实施《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深化“一课一品”建设,采取“一定二化三结合”模式,用厚重的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历史和鲜活的案例教学,让课堂生动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托“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加强红色基因传承的研究,出版《红色江西》《学校的红色记忆》等读本,成为独特的优质教学资源。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赴革命老区瞻仰革命旧居旧址,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编辑出版的《学校的红色基因》系列丛书入选江西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红色基因逐步融入大学生血脉,在校大学生撰写和发表大量红色主题文章,创作一系列红色音乐、美术和影视作品,近70%的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

  以校训精神开创“双惟”育人新模式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双惟”实践班,曾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吸引了全国80多所兄弟院校前来观摩学习。这个班的学生,每天早晨6时30分就集合,喊着口号跑步半小时,没有周六日,没有小长假,不论寒暑、不避风雨,纵有万般借口,累计迟到或早退3次,即遭淘汰……对这个“双惟”班,很多人都好奇,到底是一种什么魔法,只一个学期,学生就像是换了个人?

  其实,这是该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行的新模式。“双惟”取自江西中医药大学“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双惟”班并非独立班级,也不是普通学生社团。与许多大学创办的精英班不同,“双惟”班不设门槛,不以起点高低划分学生,关注的不是少数优秀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自由加入,宽进严出。

  秉承校训精神,创新育人模式,解决知易行难问题。“双惟”班创办于2006年,创新性地提出“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育人理念和以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的“基础素质”,通过传承和践行校训精神,形成隐形的德育课程,实现以文化人。

  践行校训精神,坚持言传身教,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双惟”育人模式特别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言传身教,通过实施教学标兵工程、“传帮带”导师制工程、“知行合一”班、“身边好老师”典型宣传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激励教师自觉践行校训精神,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意识,知行合一,不断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弘扬校训精神,坚持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惟”育人模式要求,学生积极践行“双惟”精神,长期坚持每天晨跑、晨读、晨播报和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智慧大讲堂等周末活动,不断提升四项基础素质,在自发组织并参与的活动中不断获得持续的激励,从而提升积极向上的内动力,自觉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双惟”学子肖勇来自农村,入学后一度迷茫。通过“双惟”班学习,坚持践行校训精神、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不仅跨学科考取中医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家乡创业,开中医药馆、中药土鸡养殖,筹建明德药膳养生馆,用所学专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奉献社会。面对未来,他坚定地说:“我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位品德高尚、济世活人的医者,为中医药事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333”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落实落细

  刘静是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科学系315教技一班的学生。看着她那自信的脸庞,谁能想到,这是一名曾经想退学的学生。“刚入校时因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业压力又大,所以就想打‘退堂鼓’。多亏黄老师多次找我谈心,一边开导我,一边帮我辅导功课,让我重树了学习的信心。”刘静说的黄老师,就是学校对她进行联系帮扶的党员教师黄敏若。在黄老师帮助下,刘静不仅全面解开思想疙瘩,还凭借突出的表现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刘静的转变,得益于该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全面推行的“333”工程,即“三联系三转变三提升”。

  “三联系”着重强化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系(部)、联系班级、联系师生,即每位校领导联系1个系(部)、2个教师、2个学生;每位中层正职领导干部联系1个班、2个学生;每位中层副职和普通党员联系1个学生。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和党员每学年深入联系系(部),到联系班级了解情况,与联系师生进行交流谈心,而且每学年都有次数规定,有工作调研和谈心记录。通过“三联系”,做到了解系(部)、班级、学生情况,了解师生意见建议,帮助系(部)、师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师生提升思想认识,引导教师做立德树人模范,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联系”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校党员干部转变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的“三转变”,使党员干部成为师生群众的带头人、引路人和贴心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看得见、摸得着,实现了党员干部形象、工作效能、办学水平的“三提升”。

  近日,“向身边的高晓妹老师学习”成为该校的一道风景线。而高晓妹老师的先进事迹被大家所知,也得益于“三联系”工作的深入开展。“三联系”使这名坚持献血18年,先后4次荣获卫生部、红十字总会等部委授予“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献血荣誉勋章”的省“热血英雄”、省热血英雄传播大使成为校园“明星”。

  思想政治工作永远在路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江西高校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持续发力。



  • 责任编辑:南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