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经济迈向“空间创新”时代!

11.11.2013  13:21

  嘉宾名片

  黄世贤 1957年生,江西南丰人。省委党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领导论坛》主编,二级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重点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近两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新华文摘》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省级横向课题20余项,曾获省委党校科研优秀奖,并多次获得中宣部、省级奖励。

  特约主持人名片

  彭春兰 1948年生于吉林延吉,祖籍江西安福。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7年,历任副总编、副社长、总编辑。第九届省政协委员,第十一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现为江西省记协副主席、江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商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出版散文集《走过千年》、《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等专著。

  “空间创新”对发展升级具有深远影响

   没有分工,资源就会流失、市场就会分散、产业就会凌乱、发展就会失衡。江西的产业现象是和空间分不开的。空间创新,对于发展升级的结果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彭春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确定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省委书记强卫在谈到“发展升级”时着重强调:“推进区域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前不久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江西经济正在稳中向好演绎“升级版”。我们应如何理解区域发展在全省经济中的作用?

  黄世贤: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今天,中国经济区域创新正在步入高潮。亚当·斯密认为,产业和空间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如果说产业发展是线性的增长、是时间的增速,那么,区域发展则是立体的发展,是经济的组合、空间的布局。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域分工性质有“低端”和“高端”之分,从而形成区域发展差异。这就需要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格局,同时需要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学术性表述就是增长极。

  没有分工,资源就会流失、市场就会分散、产业就会凌乱、发展就会失衡。拿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我省11个设区市的产业发展规划都列有绿色食品制造和生物及新医药制造业,10个设区市把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作为重点打造产业,光伏产业在7个设区市中均为支柱产业。一些产业布局呈现“一只大狗、三只小狗、一群野狗”现象,结果是各自分割、互拼资源、互不买账、互相牵制。

  江西的产业现象是和空间分不开的。产业现象有自身的问题,而背后也有“空间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域分工性质不明显,缺少一个能够在大空间范围内有效集聚和配置资源的核心增长极,没有形成省域范围内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市场格局,结果造成行业“孤岛”。虽然我省在“七五”时期就有“南门北港”布局,提出“支持、跟进、接替”6字方针;“九五”时期谋划了京九、浙赣“大十字”布局,提出以京九沿线为主干,浙赣沿线为两翼。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不是以“分工”为主线的区域布局。本世纪初,我省提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尽管在新一轮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有不少指标不尽如人意。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空间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江西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了万亿元,江西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正处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阶段,其表现形式是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和生态建设的提升期。江西经济正在迈向“空间创新”时代。从战略高度看“发展升级”,“产业升级”一定会伴随着“区域升级”。甚至可以说,没有空间结构的升级,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的升级。空间创新,对于发展升级的结果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  [2]  [3]  下一页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 胡武龙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