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首次“十连丰”的背后

16.12.2013  13:03

  今年,我省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最长时期:全省粮食亩产达382.23公斤,比上年增加4.13公斤;粮食总产逾211.61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13亿公斤,首次实现“十连丰”,刷新了我省粮食发展的历史记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粮食生产首次实现“十连丰”,得益于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机制,走出了一条江西特色粮食稳定发展之路。经验弥足珍贵,道路清晰可见。

   得益于一整套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

  农为邦本,食为政先。我省粮食生产在面临“九连丰”的较高基数、早春持续低温阴雨、伏秋连旱、病虫害偏重发生等不利条件下,实现“十连丰”,关键是省委、省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后,省委、省政府站在始终坚持江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江西肩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不动摇的战略和全局高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说。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至2012年,我省累计整合涉农资金74.6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20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增产稻谷49.23万吨,农民年增收逾12亿元。今年,全省整合涉农资金36.53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60万亩。

  各地、各部门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今年3月10日前,全省已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共计41.3亿元全部拨付到户;积极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稻、中晚稻执行最低收购价,保护了农民利益。今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5536.28万亩,比上年增加22.38万亩。

   得益于一整套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防灾减灾机制

  “十连丰”是靠坚持抗灾减灾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取得的。

  日前,在奉新县赤田粮食购销公司,正在卖粮的赤田镇西历村的农民魏绪义高兴地说:“今年夏旱连着秋旱,我家15亩晚稻遭受大旱灾,但因镇里帮我安装了抽水设备,产量不仅没减少,亩均还比去年增了50多公斤。”

  防灾抗灾减灾始终是我省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各地和有关部门牢固树立避灾减灾救灾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抗在关键时点、科学救灾在第一时间。今年7、8月份,我省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各地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今年夏秋旱情几率较大的预报,早在春季雨水时期就适当增加水库蓄水量,为抗旱储备了充足的水源。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新增抗旱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全省投入抗旱资金达6.9亿元。省粮油局局长程锦介绍,今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中稻抽穗扬花避开了高温干旱期,产量好于预期;晚稻一二类苗达90%以上。

  我省通过持续大修水利设施,(下转A2版)

  本报记者宋海峰实习生卢璐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