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就业率低专业名单 江西高校4本科专业上榜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全国和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和市场营销等15个专业为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在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江西省高校的秘书学、翻译、动画和资产评估4个专业上榜。一些如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等近几年颇为时髦的专业同样榜上有名。一方面是“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另一方面则是很多高校申报设立新专业的热情不减,这种反差引人深思。高校到底该如何科学理性设置专业?从就业角度考虑,学生又该如何选择专业?
现象
时髦专业就业遇冷 增设专业热情不减
记者了解到,该榜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整理并公布,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此次公布的除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外,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在全国范围内,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市场营销、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学、公共事业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和电子商务等15个专业。
记者通过对比分省名单发现,各省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电子商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动画等近几年颇为时髦的专业榜上有名。这一名单的发布也印证了一种现状,那就是不少所谓“热门”专业就业遇冷,而与此同时很多高校申报设立新专业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名单数据显示,我省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跟风现象,部分高校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而是一味迎合市场,因此省内部分高校之间相同专业的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在大部分高校中,这15个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设。
探因
增设专业目的是为了生源和收入
记者从名单中的最新数据获悉: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竟然一下子申报在2015年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也都申请在2015年新设立10个以上的新本科专业。
“每一个新专业的设立,都不是一件小事。对于高校来说,设立新的专业,意味着要有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的配套资源。”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建中说,“当前,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说,已经从规模化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做法已经被证明不适应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专家认为,名单中反映出的一年时间内申报这么多新专业,暴露出部分高校未能适应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还将目光停留在旧的发展思路上,即通过增设专业吸引生源、增加收入。
分析
专业冷热不定 新增专业质量难保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次上榜专业中,有很多是开设不久的专业,这些专业曾因热门而需求旺盛,然后又如此迅速地转为冷门,确实令人感慨。
“遗憾的是,在开设专业方面,高校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理性和淡定,而是一味地迎合市场。”江西理工大学招就处处长胡明山表示,有的专业,短时间内有数十家、上百家高校一起上马,有的学校则一年上马十余个专业。如此一来办学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对于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办学条件并不完全成熟,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诸如办学经验、师资、实验室、实训场地、实习单位甚至课室、宿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从而在就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建议
专业设置有严格程序 高校自主权不宜滥用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强调“一扩二减三加强”:“一扩”是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二减”是减少专业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三加强”是加强信息服务与公开,加强专家组织作用的发挥,加强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对本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流程也有明确规定,一个新专业的申报,需要经过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高校内部和社会公示、当地主管部门审核,最后才报教育部备案。有专家质疑,一次性申报几十个专业的院校,其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高校所在当地主管部门是否真正充分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要充分考虑专业可持续性 避免同质化竞争
“只要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相关部门和环节各司其职,科学理性设置专业也能做到。”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吕晓梅认为,高校专业设置应经过几个关键步骤。首先要全面了解目标就业市场的需求。这个需求不能是虚假繁荣,也不能是短期旺盛,而是要充分考虑可持续性。这就需要学校对相关产业的平均薪酬、离职率等指标有科学的掌握与分析。其次要与其他高校横向比较,避免相同专业的同质化竞争。最后还要衡量学校自身是否具备充分的教学能力,能否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据悉,从今年开始,教育部会定期发布高校专业就业预警。此次发布的榜单,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华东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敏介绍,在高校内部,一个新专业的诞生要经过重重关口,比如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环节等等,都需要相关专家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形式进行详尽考察。这就意味着新设立的专业一是确有需求,二是专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保障。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高校用好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万明指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需求导向、条件保障、规模适度、持续建设的原则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手记
一味迎合只会疲于奔命
大学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多端,如果大学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只能是疲于奔命而事倍功半。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就要对经济社会的需求视而不见,孤芳自赏。对于市场需求,大学既要“有所不为”,“以不变应万变”,也要“有所为”,在专业上进行适当调整。
■信息日报记者黄小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