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织就新画卷 东乡农业掠影
金秋的东乡沃野,一派丰收景象。
东乡的农业名闻遐迩,尤其是生猪产业。近年来,东乡人又适时顺势地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农业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现代农业闪现耀眼光芒
生态、绿色、环保是现代农业追逐的目标。在东乡,通过科技创新,从事生态农业开发,进而实现生态农业规模经营的,不乏其人。
9月11日,当记者来到江西润邦农业开发集团公司时,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立新开口就称自己是个“穿西装打领带的种田人”。这个大学工科的毕业生,在外闯荡多年,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举家回到故乡“种起了田”。
不过,从他的头衔就可以看出,李立新种田的观念已焕然一新。公司以“优质、绿色、天然”为产品生命线,通过现代科技循环经济模式,将地下沼气池、地上养猪场、水产及家禽养殖区、白花蛇舌草及饲料草种植基地、工业产品加工区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白花蛇舌草药材种植基地为主和生猪、家禽、水产生产及工业产品加工为引线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他和他的技术团队正致力打造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李立新说,传统的耕作模式效益难以支撑农业的发展,他的低碳农工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水稻田亩纯收益定在1.5万元以上,鱼塘的亩纯收益则是三五万元。他详细地向记者“透露”了具体的实现途径——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以此带动和示范当地农民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正因为有李立新这样的“现代农民”,短短几年工夫,就把润邦发展成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A级省乡村旅游点、中山大学产学研基地。
而在詹圩镇,本着“一切只为小时候的味道”的万斌,也回到生养他的家乡,建设生态农业。
作为舒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万斌全身心地建设集技术研发、生态种养、生态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耕油茶文化展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和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记者漫步在茶花鸡生态养殖园,茂密的油茶林中呈现的景象是:树上挂满果实,树下数万羽鸡则悠闲地听着音乐、吃着虫子。
万斌告诉记者,舒乡农业正以本地优质丰富的农林生态及特色农产品资源,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目标,走立体化、循环经济、无废弃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谱写现代农业的宏图华章。
盯住市场及餐桌,做强传统和特色产业
说起东乡,许多人知道,东乡人会养猪。的确,东乡猪多,年出栏生猪超过百万头,还远销港澳市场。但是,养猪在我国历史悠久,但要不断提升生猪养殖效益,需要科技作支撑。
“生猪产业采用人工授精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进行品种改良。”7月15日,由县科协联合县生猪协会举办的生猪产业培训班,邀请生猪产业养殖领域知名专家给60余名生猪养殖大户授课。专家用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解了目前世界上生猪育种的趋势、生猪育种的国内现状、国内人工授精现状、人工授精的方案和技术。专家讲得精彩,学员听得认真,因为这样的培训,能让养殖户对生猪产业市场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养殖新技术。
对于生猪养殖,县里始终将其作为长期扶持的主导产业来发展。近年来,投入巨额扶持资金,扶持建设猪场和生态畜牧小区,拨出专项资金推广生猪低成本养殖,进行品种改良,走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让东乡跻身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县行列。
东乡是我省几大蚕桑大县之一,种蚕养桑曾经有过辉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传统特色产业绽放出新的光彩?东乡的做法是,依托“公司+农户”模式,重点培育蚕桑基地,同时利用丝绸企业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桑农和企业的双赢。如今,东乡的丝绸纺织品已远销日本、韩国、印度等地市场。
东乡人还把眼光紧紧盯住市场和餐桌,积极开展特色种养。被赞誉为“华夏明珠”的绿壳蛋,让东乡黑羽绿壳蛋鸡身价不凡,这一独特的产业始终得到各方的扶持。如今,华绿宝贝蛋、养生蛋畅销海内外,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标志品牌。
目前,东乡黑羽绿壳蛋鸡养殖户已辐射十几个省市。眼下,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百亩鸡场正在小璜建设,而“公司+农户”的模式旨在扩大本土养殖规模。公司与南昌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建立起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并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基地。由中科院院士吴常信在东华创建的院士工作站也开始运转,借助院士团队可为东华解决技术难题,提供雄厚的技术支撑,无疑将推动东乡黑羽绿壳蛋鸡生产实现质的飞跃,推进东华乃至我省的动物育种事业发展。
转变观念提升素质靠科技致富
跳出传统耕作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转变观念和提高人才素质。为此,东乡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农村人才培训培养模式。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和优势,采用“3+”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带动众多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在东乡,县有关部门围绕主导产业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典型讲解”的培训方式,重点对生猪、花卉、木薯、蚕桑、油茶等方面技术进行专题讲解。
针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体力欠佳的实际情况,他们采取“现场指导+实地操作”的培训方法,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实地操作。据统计,近200名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到农村手把手培训农民。同时,还邀请外地的专家,深入种养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培训。
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给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还能拓宽农民的视野。“烂掉的丝瓜要及时摘除,否则通过空气、细菌传播会影响其他丝瓜健康成长……”8月1日,在黎圩镇谭江村横岭村小组农民吴米谷和曹水仁的丝瓜地里,江西农业大学教授杨寅桂顶着骄阳酷暑,耐心地给当地农民传授科学种植丝瓜的技术。像这样有针对性地给农民免费传道解惑,杨寅桂已坚持了3年。而这一平台由县科协和江西美尔丝瓜络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基层科普带头人黄有水所搭建。有了科技支撑,丝瓜种植的收益是种植水稻的3倍,东乡已有5000多户农民种植丝瓜万余亩,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而黄有水那被誉为“会呼吸的鞋”等丝瓜络产品十分走俏,预计今年产值可超亿元。
8月30日上午,一场丝瓜大王擂台赛在丝瓜田畔举行,19名丝瓜种植经验丰富的瓜农参加角逐,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大开眼界。最后,“最长丝瓜”和“最大丝瓜”的桂冠分别由黎圩镇潭江村吴美谷、黎圩镇厚畲村吴美仁斩获。赛场上,瓜农选手们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丝瓜种植经验,争相表达了通过种植丝瓜走上致富道路的喜悦心声。
…………
极目东乡沃野,这里已形成了生猪、蚕桑、木薯、蔬菜、丝瓜络、华绿神蛋六大主导产业链。正是这种用现代、传统、特色织就的一幅幅绿色生态产业画卷,让千顷田野生金,让万千农民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