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湖长制”能否管出湖清河畅?
南昌城区内湖之一的青山湖风景秀丽,但前不久遭遇了蓝藻危机(记者 梁振堂 摄)
再过几天,第14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将在南昌举行,今年这个国际性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城镇化与湖泊保护”。对于刚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南昌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应景的话题。
襟赣江枕抚河,城内湖水荡漾,湖光潋滟,多水的南昌羡煞许多城市。然而,湖泊消亡、萎缩、污染……这些困扰着许多“水城”的难题在南昌同样存在。如何守护“城市之肾”?借鉴无锡、武汉等地经验,南昌正在谋划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将河湖保护责任延伸到行政管理的末端,管理办法将在明年出台,新办法能否解决老问题,值得我们期待。
被蚕食的“城市之肾”
今年60岁的余万霰是江西首位赴南极考察的科学家,他不仅是一名预防医学专家,也是一名长期从事南昌湖泊生态研究的学者,作为一位“老南昌”,见证了南昌几十年“湖情”变化。
“坐火车去九江,从南昌火车站一直到赣江大桥,沿途基本都是微波粼粼的湖面和往来穿梭的渔船。”在余万霰的儿时记忆里,南昌是一座“开门见水”的城市,为他的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
“20世纪60年代,生态专家就认为南昌是世界罕见的湖滨城市。也就是从那时起,许多城市湖泊开始陆续消失、变小。”余万霰惋惜地说,贤士湖原始水域一直延伸至现在的福州路北侧,面积甚至比青山湖还要大,如今仅保留下二十分之一;当时西湖面积至少是现在的5倍,孩子们去象山南路爱国电影院看电影时,都会在西湖边先嬉水再进电影院。
还有一些湖如今只能留在老地图和“老南昌”的记忆里了。铁线湖、朱家湖、华标湖……从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消失,而更多的小湖泊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就匆匆地永远消失在岁月的记忆中。
而即使保留下来的湖泊,现在也面临着水质污染等“恶疾”。南昌市有关部门公布的监测报告显示,南昌城市湖泊长期水质不佳,氨氮、总磷、溶解氧等指标严重超标,西湖、南湖、北湖、青山湖、艾溪湖、梅湖等城市主要内湖水质长期为劣V类,达不到景观水要求。
相关资料显示,南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面面积约3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瑶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前湖等5个:青山湖3.1平方公里,艾溪湖3.92平方公里,象湖3平方公里,前湖1.8平方公里,瑶湖18平方公里。
“南昌在历史上水系发达,河湖密布,河湖相通,但目前城区湖与湖之间基本不连通。”有专家表示,随着河流、湖泊不断被人为侵占,部分河道、湖泊被缩窄、阻断甚至消亡,水系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得河流不畅、湖泊封闭,这加剧了河湖淤塞、水环境质量下降。
“相比其他城市,南昌市水体面积损失还不算大,违法填湖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有专家表示,南昌市城市水域总面积占城市规划面积的27.4%,这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多见,但问题也显而易见,管理体制分割削弱了城市湖泊保护力度。
在南昌市近期公布的《水生态文明试点实施方案》中,就指出了南昌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弊端——河道、湖泊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河湖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统一管理有待加强。
南昌城市湖泊星罗棋布,每个湖泊的现状并不完全相似。权属上,既有国家所有,也有集体所有;管理体制上,有的由行政部门管理,有的属基层政府管理,如城区内的青山湖由城管委管理,象湖由园林局管理,东湖、西湖等则由属地政府管理。
“各部门职责重叠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没有统一协调规划,‘九龙治水’就会导致推诿扯皮现象。”余万霰说,城市水环境管护涉及水务、环保、城管等多个部门,如管理体制不理顺就会导致“各自为政”。
为此,完善护水、管水体制机制,是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南昌将积极探索水务一体化下的涉水公共事务协商合作模式,建立水务、环保、国土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协商解决一些因现行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涉水事务。
让余万霰感到欣慰的是,近些年明目张胆违法填湖的现象已经没有了。但在他看来,要重现南昌“水城”魅力,不仅要治水、护水,还应尽量因地制宜地“增水”。
早在2006年,南昌市实施《城市湖泊保护条例》,规定在城市湖泊保护区内禁止填湖造地;正在制定的相关文件中,也将包括“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内容。实际上,近年南昌市“增水”的步伐也在加快。
在红谷滩新区九龙湖新城,投资数亿元的九龙湖“扩容”工程正在建设中,如今面积仅600余亩大小的九龙湖,即将变成面积达2500亩的“大湖”,为南昌再增一颗“明珠”;象湖整治工程即将完工,原先分割成块的数十口鱼塘被变成了连片大水面,变身为城市湿地。
“当初为了城市扩张、经济利益‘填湖造地’,现在也应该从经济、生态等角度考虑‘退地还水’。”余万霰说,象湖从一片鱼塘变成了目前数千亩的大湖,如同给南昌水城增添了一块瑰宝。
实际上,目前南昌所遭遇的“水问题”,在其他城市同样存在,甚至形势更为严峻。但他们多年治水经验,又为南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备受各地推崇的“湖长制”“河长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太湖水危机之后,江苏无锡市开始推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承担河流治污、水质达标等责任。不到1年时间,当地水环境质量出现了可喜变化。今年3月,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河长制”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向全国推广。
“‘河长湖长制’的核心,就是促使各级政府共同承担治水、护水的重任。”余万霰说,在目前的河湖管理现状下,这种模式对改善城市水环境会有好的效果。实际上,现在一些河湖萎缩、污染等现象,与地方政府有直接关系,南昌城区的不少湖泊就是填湖造地,最后成了高档住宅小区。如果把河湖保护的重担压在各级行政首长肩上,其在引进项目时就会权衡利弊了。
据余万霰考证,早在百年前,就有一个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南昌城内四湖,并有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使得内四湖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南昌市水务局副调研员罗建华说,目前南昌市正在制定《“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办法》,按照时间表,将在明年修改完善后发布,确定重点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河湖名录和分级负责制的各级负责人,并明确工作职责、流程,以及制定考核细则等。
“南昌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势在必行。”上述政府部门人士透露,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方案中已经提出,逐步建立赣江、抚河、乌沙河等“河长制”及中心城区象湖、梅湖、青山湖、艾溪湖、瑶湖等重要湖泊的“湖长制”。
武汉市“湖长制”有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按季度考核各区湖泊保护管理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考核排名,排名靠前的区可获“以奖代补”资金,保护湖泊得力的单位,每年最高将获得30万元的奖励。而发生恶性填湖事件的区,年度综合考评“一票否决”。
余万霰说,“河长”“湖长”管水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让他们有不遗余力治湖、护湖的压力。(记者 郑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