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奇葩证明需要服务理念回归
最近,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公安部、外交部、国家旅游局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证明多”“证明繁”问题,立即研究制订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解决类似“你妈是你妈”的许多荒唐证明问题。公安部负责人表示,对于能够凭户口簿、身份证证明身份及亲属关系的,一律不得要求公民出具其他户籍证件。(6月18日新华社)
奇葩证明有多奇葩?它们不仅表现在“证明多”“证明繁”上,更体现在逻辑的荒诞上。仅近段时间被媒体曝光的奇葩证明就令人眼花缭乱,有的甚至到了极致,比如前不久多家媒体报道:厦门的庄先生在老伴儿去世后,去银行取她的500美元存款,却被告知要开具“没有私生子”的证明。多么荒唐!仿佛事先预判别人有私生子,必须“自证清白”。要求开此证明既无法律依据,又使人莫名地陷入道德的被动境地。奇葩证明存在于各类办事环节中,涉及面甚广,治理奇葩证明,就不能只是简单的清理一些证明项目,而要让政府部门端正服务理念,摒弃傲慢的态度和荒唐逻辑。
治理奇葩证明并不缺方法,如实现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就可以免除很多人的奔波之苦。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并不是难事,但相关举措迟迟未能展开,这说明治理奇葩还须解决深层次问题。
众所周知,身份证和户口簿是我国法定的身份证明工具。公民持有这两种证件本应从容地应对大部分需要证明身份信息的场合,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都要让人大费周折去开所谓证明,正因此,“证明你妈是你妈”才会多次出现。公安部负责人表示,对于能够凭户口簿、身份证证明身份及亲属关系的,一律不得要求公民出具其他户籍证件。这只不过道出了一个基本常识,而这一常识显然没有被一些办事单位吸纳。他们更习惯于遵循本单位的土政策或是行规,而不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办事。对此,重申身份证和户口簿的法律效力很有必要——如果社区开具的一纸证明比国家统一的法定身份证明工具都有效,岂不是咄咄怪事。
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葩证明,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大多数证明是要收费的。一个证明或许要不了多少钱,但是乘以数以亿计的办事群众的话,可就数额惊人了。因此,治理奇葩证明必须切断其中的利益链,名目庞杂的证明收费依据是什么?款项都去了哪里?敢不敢晒出来?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杜绝牟利冲动,奇葩证明也就会层出不穷。
无论是逻辑的荒诞,还是收费的不透明,都体现出权力的傲慢和服务理念的缺失。办事群众不但要耗费精力和财力来回奔波,还要屡屡面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办事环境。一些职能部门想当然的将办事群众视为“来求人的”,而将自身的权力视为资源。有着这样的权力观,自然就忘了服务于民的职责。根治奇葩证明,说到底,仍是要让服务理念回归。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办事,又怎会有奇葩证明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