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社会的期待,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为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泰和县确立了“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均衡”的教育发展思路,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发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教育工作做到了“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中荣获“江西省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称号。泰和县在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均衡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新举措、取得哪些新成效呢?就这些问题,本网记者采访了泰和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刘梦俊。
记者:创新才有活力,改革才有出路。新形势下,泰和教育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梦俊: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源于创新。泰和教育的科学、快速发展源于创新,改革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一是改革办学体制。 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努力打破公共资源相对不足的局限,积极吸纳民营资金,举办了3所民办普通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学校和236所民办幼儿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扩大了全县教育总量。坚持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纳入县同级公办学校同等的考核奖励体系,把民办学校老师纳入全县教师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扶持”试点工作,每年由县财政出资20万元设立“泰和县民办教育发展激励基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两年,下拨490万元民办幼儿园资助建设资金,帮助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全县基本形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共同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二是改革传统课堂。 积极引进山西太谷高效课堂改革经验,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谋划好高效课堂顶层设计,拟订了高效课堂改革实验“路线图”和“时间表”,实行分批试点,全面推广的稳妥办法,努力推动全县“教”、“学”方式的改变。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共投入150万元专项课改实验资金,通过思想动员、外出学习、培植典型、专家把脉、交流研讨、确定样板等方式,有10所学校成为全县第一批高效课堂改革样板学校。这10所学校基本实现了由“学模、用模”到“脱模、创模”的转型,吸引了市内外近百所学校到我县参观考察。今年4月份,我县还承办了吉安市高效课堂流动现场会和南路片课改实验推进会,获得与会同仁的一致好评。今年9月,我们又确立了第二批高效课堂样板学校20所,同时把实验确立的模式向其它学校推广。通过高效课堂改革实验,学校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学生合作、表达、自学能力普遍增强。
三是改革中招办法。 深入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划定高中均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按比例对各初中学校下达均衡招生计划,增加农村初中尤其是边远山区初中学生就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在全县高中招生大均衡的前提下,推进泰和中学、泰和二中两所省重点高中招生均衡,在稳定百年老校泰和中学优质生源的基础上,通过均衡招生制度,向泰和二中分流优质生源,增强泰和二中高考竞争力,提升泰和二中知名度,扩大泰和二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剥离了泰和三中、四中高中部,引导学生向民办高中和职业中专分流,也为县城初中扩大了容量,优化了教育资源。
四是改革经费分配。 按照 “基数+生均”的模式,改革学校公用经费分配办法,积极与县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制订了我县学校公用经费分配方案。从2014年秋季起,每所初中公用经费以18万元作为基数,每所小学公用经费以16万元作为基数,剩下公用经费按学生数平均分配。目前,从公用经费分配情况来看,除学校分配基数外,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每年达620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每年达460元。公用经费分配办法改革,打破了规模小、学生数少的学校公用经费不足的僵局,实现了公用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缓解了农村偏远学校尤其是规模小、学生数少的学校的经费紧张现状,使学校公用经费分配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五是改革评估体系。 坚持教育评估导向作用,不断改革、完善教育评估体系。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重新制订了《泰和县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方案》,实行高中、初中、小学分类评估,降低小学教学成绩比重,探索建立学校办学思路、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制度。正视城乡学校差距,设置权重系数,尽量体现办学水平评估的公平性,让所有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坚持实施单项特色工作评估,引领学校因地制宜,走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让泰和教育园地百花争艳、亮点纷呈。目前,全县共有32所学校的44项工作被评为单项特色工作,有8所学校的特色工作被《中国教师报》《教育督导》《江西教育》等媒体推介。
记者:改革促进了泰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而教育的协调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在统筹教育的协调发展上泰和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梦俊: 为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县在抓实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学前教育规范发展、特殊教育同步发展、职业教育对接发展”的思路,着力提升全县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规范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学思路,先后出台了《泰和县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泰和县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泰和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目前,全县先后新建、改扩建公办园62所,计划新建、扩建公办园112所,力争通过公办园的示范作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每年坚持实施幼儿园年检制度,对不合格幼儿园实行关停。提高新办幼儿园准入门槛,对新办幼儿园的各项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提出明确要求,从源头上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园层次。严格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坚决制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教育回归本源。不断加大安全监管力度,经常性地联合交警、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安全检查,禁止非“国标”校车接送幼儿,重点整治幼儿园接送车超载、超速等违规情况,确保学前教育安全和谐发展。
二是同步发展特殊教育。 投资1160万元建设了特殊学校新校区,配套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学生生活设施,打造了一所走在全省前列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新特殊教育学校集教育、培训、康复为一体,除接收义务教育学生外,还将学段延伸至学前教育。学校秉承“为学生明天着想,替学生家长分忧”的办学宗旨,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康、学会自立”为育人目标,课程设置以康复为主,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理能力作为基础,注重挖掘学生特长,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同时,获省残联批准,学校还开设了滚球、滑轮2个特奥运动项目,旨在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智力残疾学生身心障碍的康复。
三是对接发展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打造好县职业中专——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这块金字招牌。投入资金780万元,建设了一个设备先进,面向市场的电子实训基地,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争取建设资金1000万元,大力改善职业中专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三个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学与就业对接、专业与市场对接)的方式,设置了一批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如机电检测技术应用专业、铁路电气化专业、幼师专业等。在办学模式上,通过“校际联合、引企入校、弹性学分制”三个方式,弥补了学校目前在师资、实训等方面的不足,增强职业学校的发展活力和后劲。积极建立与职业教育特殊性相匹配的人事管理制度,允许职业中专设立具有较高收入的特聘岗位,招聘优秀专家上岗任教,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记者:教育均衡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泰和县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中主要有哪些举措?
刘梦俊: 教育在实现了“有学上”之后,“上好学”成为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的命题,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性要求,我们的任务和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全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调整学校网点布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转入县城就读的学生大幅攀升。为扩大县城教育容量,我县先后完成新四中、第三实验小学建设、实验小学分流和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扩容工程及泰和三中、四中高中部剥离工作,但县城义务教育容量仍显得捉襟见肘。2013年,我县以省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为契机,提出了“一年建一所小学,三年建一所初中,打造县城十分钟教育圈”规划。目前,正着手建设龙江学校、工业园区学校,筹划建设第四实验小学。我们的目标是,小区延伸到那,学校就建设到那,努力使教育的需求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科学谋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恢复45所村小(教学点),大力开展“示范性村小”创建活动,让学生和家长普遍感到离家门口最近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二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大力实施国债项目、危改项目、希望工程、校安工程等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前几年,我县落实各项校建资金近1.96亿元,修建校舍面积25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村级学校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再次投入5962万元,分三年对全县204所村级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现已竣工50所,新建或在建校舍面积达3.9万平方米。届时,全县所有村级学校将全部改造升级,中小学校面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泰和,走在乡村,最美的房子是学校,走在城区,最宜人的小区是学校,城乡学校“无差距”即将变为现实。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我县坚持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边远学校倾斜。目前,我县有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3所,所有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接通了互联网,60%的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安装了电子白板,建有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库,形成了城乡共建共享机制。各中小学教学用计算机师机比达2:1,生机比达16:1。各村小、教学点全部安装了卫星远程教育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扩大到课题研究、教师备课、专业发展、学生辅导、家校联系等领域,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合理配置城乡师资。 教师资源均衡是学校均衡发展的关键。2012年来,我们面向社会招聘了教师483人,全部安排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大大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每年选派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组织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从农村学校选派教师到县城学校顶岗学习,促进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针对教学点师资力量青黄不接,部分学科无人胜任的情况,我县积极开展教师“走教”试点工作。“走教”工作的实施,让教学点里有了青春的面孔,教室里传出了动听的歌声,操场上呈现了学生运动的身影。通过走教,进一步盘活了教育资源,让农村的每一所学校更充满活力,让每一位学生更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