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不计代价的见义勇为值不值
见到女孩被人打劫,小蔡不顾自己已有5个多月的身孕,冲上去抓贼。歹徒对她拳打脚踢,她也毫不畏惧。最后,歹徒被抓住了,她也流产了。这件事发生在两个月前,但一直到近日江苏江阴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工作人员来到小蔡家里,邻居们才知道,这个女子竟然如此勇敢。小蔡说,“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会出手相助。”(10月31日《现代快报》)
一个女孩子,临危不惧且古道热肠,在今天的社会来看,恐怕也会让不少男子汗颜。只是,结局不是皆大欢喜,因为见义勇为,小蔡的孩子没了,于是一个亘古不灭的价值纠结就呈现出来了:义利之间,何以取舍?
看起来,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悖论:如果不大力张扬这样的民间之善,确实不符合道德构建的背景,何况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自古就有“礼失求诸野”的说法,凡人小善,最为动人;但如果以之为道德范本,又会让舆论质疑这种表彰的价值理性——抓几个小偷,抵得上一条人命?道德行为总是有成本的,如果这个成本是金钱或者时间,度量的天平就不会失准——而一旦牵扯到生命,似乎就与这个时代人本的取向有所背离。就像专家所言,“可以喊旁边的人帮忙,一样能与歹徒做抗争”。
这样的悖论,说到底,还是理想主义道德评价,与现实主义道德生态之间的落差与失衡。我们希望小蔡的道德行为是可复制的,因此才不希望以“孩子没了”作为事件的结局,但问题是,如果小蔡不出手,还会有人代偿其义举吗?扯一嗓子就一呼百应,这恐怕只能在电影画面中温润人心。这些年,搀扶老人都成为一项“高危工作”,何况是明晃晃地直面两三个歹徒?
不计代价的见义勇为,自然不是道德实践的理性状态,但它以悲怆的姿态,唤醒人性中沉睡的善与美,其社会价值远在被挽回的物质损失之上。至于纠结的奖赏,其实不妨一分为二:一方面,地方部门及公益组织及时“补位”,弥补当事人的损失,兑现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借此契机普及见义“智”为的常识与逻辑,既凸显道德偏好,也坚守人性之本——而不是一味放大这种非常态的道德行为。邓海建
相关评论:
孕妇抓贼义举不宜“复制 ”
孕妇斗劫匪流产 见义勇为太过也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