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竹简有望改写多部历史书籍
在江西省博物馆 “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厅内,记者发现观众会在有铭文的文物前久久伫立,在2000多年前的竹简图片前惊叹不已。在专家们看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最大的特点不是珠光宝气,而是文字特别丰富。说到文字,不得不谈墓中出土的5000枚竹简。专家说,这批竹简,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也是我国汉代考古极其重要的大发现。解读竹简文字,有助于人们了解2000多年前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字字千金难换。
竹简险些被清理掉
2015年5月初,海昏侯墓在清理完西北角之后,专家们发现西回廊有堆积现象,包括一堆乱糟糟的泥巴和散碎的漆皮。
“前期清理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烂泥巴里那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就是竹简。”一说到这里,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组长管理便有些后怕。她说,要不是国家组的专家及时赶到,这批竹简可能被当作一般的漆器或竹笥给清理掉了。这批竹简当时糟朽得很厉害,有的碎成一块一块的,有的成了渣,一块一块的像漆器的残块,一丝一丝的又像竹笥,谁也没有把它往竹简上想。
按照考古的步骤,先要明确文物的性质,清楚分析文物堆积之后,才能做下一步的清理工作。我省考古工作者此前谁也没有提取过竹简,也不认识它,大家不敢动,只有向国家文物局专家求援。专家赶来后,认出这是竹简,并提出对西北角文物整体提取到实验室清理的方案,最大限度保护了这批宝贝。
每根竹简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整个竹简文保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流程,首先是清理剥离,接下来是洗简、脱色,最后才是文字释读,而三维扫描、正射影像扫描、红外扫描等高科技手段贯穿整个流程的始终,文献释读工作全面启动要到明年。
去年11月起,竹简进入文保用房,清理工作拉开序幕。管理告诉记者,剥离并不像揭开一张皮那样简单,一剥就能拿走。他们首先要对竹简的状态进行记录,然后做初步的清理,并对它进行正射影像拍照。之后,他们用一些特制的、特别薄的小竹签,一边剥离一边结合正射影像图进行编号记录,相当于竹简的身份证号码。他们还要对每根竹简分阶段进行三维扫描,把竹简制作成一幅幅三维图像,为后期竹简修复提供数据参照做准备。
汉代竹简标准尺寸仅有5毫米宽
竹简剥离工作大约进行了一个多月时间,考古工作者发现,这批竹简竹子的内部结构已经破坏,竹子纤维已经断了,一碰就会碎,他们紧急停下手中的剥离工作。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经过反复测试、模拟试验,考古专家从上百种试剂中选中了一种加固剂。这种加固剂是一种高分子液体,渗透性很强,竹简泡在里面,这种液体可以渗透到竹简内部结构的断裂处,填补纤维空隙,同时对竹简本身也没有伤害。即使有了加固剂的“撑腰”,完成5000枚竹简的清理剥离工作也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经过清理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长23厘米,宽5毫米,厚2毫米。有专家表示,海昏侯墓的竹简是汉简的标准尺寸。
接下来,这批竹简要进行洗简、脱色、释读等工作。管理说,洗简这个过程也考验人,既要把竹简上的附着物、泥土洗掉,又不能把字洗掉。这个阶段普通毛笔都显得太硬,他们选用的刷子的软性、韧性要比之高几倍。因为时间久了,竹简颜色深了,墨迹对比不明显,而脱色这个流程,就是通过特殊的试剂还原竹子的本色,使墨迹对比更明显。
多部历史书籍将被改写
据了解,竹简剥离之后,文保人员对其进行了一次初期的红外扫描。红外扫描能使竹简上原本因年代久远、泥水浸泡等原因淡化的字迹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徐长青说,实际上这次红外扫描,并不是为了文字释读,而是为了留存一份保护性资料。但是专家们结合这次扫描,对上面的文字进行了简单的释读。即使是简单的、初步的释读,这批竹简已足以让人欣喜。
从目前竹简的实验室初步清理和保护情况看,竹简内容大约包括论语、易经、礼记、医书、五色食胜、悼亡赋和签牌、奏牍等八个部分。其中《易经》的经文虽然在排序上与传世《易经》相同,但在内容上和传世《易经》差别较大;医书的内容与养生和房中术有关,它在马王堆帛书《天下至道谈》中记述的“八道”之上,增加“虚”“实”二者而成为“十道”。专家称,2000多年前的古籍即将面世,或许涉及以上八个部分的历史书籍有的将被改写。(首席记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