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被缺席追问换“芯”有无意义
你钱包里的银行卡是磁条卡还是芯片卡、用卡是刷卡还是插卡?很多人忽略的这些细节,其实关系到资金安全。本月底,我国芯片银行卡的使用将逐步由“刷”卡转向“插”卡,明年将逐步停止新发磁条银行卡。银行卡换“芯”正在加速,然而全国银联磁条标准卡存量达34.42亿张,如此浩大的换“芯”工作,谁买单呢?记者在多家银行营业部了解到,换“芯”一般要收取3至20元不等的工本费。(10月20日新华社)
“银行卡换芯谁买单”,本不成其为问题!因为众所周知,消费者作为分散的个体,往往只能充当市场决策的被动接受者。在高度组织化的金融机构前,他们并无多少讨价还价的权力。而具体到银行业,该格局俨然更甚。在此语境内,银行卡升级换芯,注定会由终端消费者掏钱。当百亿之巨的换芯成本,被分解在一次次微不足道的工本费内,想必不会被太多人察觉,更遑论引发强烈的抵触……就这样,缺乏共同体意识的消费群体,远不足以充分主张权利。
如今讨论“换芯成本的分摊”,更多只是媒体的一厢情愿。这种抽象的追问,既无现实的、炽热的民意诉求打底,也不会转化为消费者的集体性行动。虽然在记者采访中,几位市民都表示,“不愿掏换芯钱”。可是,他们几乎别无选择,最终也只能无奈出钱罢了。消费者个体,无力对抗金融机构的强势,更无力抵制市场的默契——当所有银行都让民众出钱“换芯”,便形成了一种不容挑战的权威规则。这种强加的秩序,蚕食了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与维权勇气。
银行卡升级换芯,最直接原因在于“传统的磁条卡隐患不断、事故连连”。但诡异的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银行并未因“磁条卡被盗刷案”,承担多少连带责任。这难道说明,银行本身并未面临太多的“换芯”压力?强大的心理优势之下,银行经营者自然敢于让消费者为换芯掏钱买单。即便有论发声追问,于事态的改变,又有多少影响?
包括此次“换芯”在内,在银行业的经营决策过程,消费者其实一直处于被缺席状态。广大的消费群体,既无协调行动、一致发声的捏合渠道,也未被赋予集体诉讼、组织化议价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他们只能成为别无他法的“接受者”、“买单者”。有鉴于此,追问换芯成本问题,终究要回到“如何让消费者回归”的议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