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筑牢“生命防线”

14.07.2020  14:42

山洪监测员发现一处险情并立即示警。本报记者徐黎明摄

  本报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安沛欣

  7月上旬,南昌迎来两轮强降水,防灾减灾成员单位按照预案提前到岗到位,发挥一道道防线作用,全市紧急转移安置3796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分级管理责任制发挥了大作用。无论白天黑夜、山高路险,由村干部组成的监测员主动担负起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的职责,为降低灾害损失和人员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监测员敲锣转移村民

  7月7日,山雨欲来,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牛岭村委会家组小组长、山洪监测员谌桂林早早感受到了暴雨的足迹,他担心的是,强降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牛岭村委会位于海拔600米的深山里,有4个村小组。近40年来,该村发生了5次重大地质灾害险情,被列为南昌市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前几年,部分村小组通过避让的方式整体搬迁避险,但谌家组仍然有部分村民在山上居住。

  当天晚上,一场暴雨如期而至。谌桂林深一脚、浅一脚,在瓢泼大雨中监测着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捕捉可能出现的危险信号。

  随着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迅速传到各防汛负责人和信息员的手机里,一张防灾减灾信息网在城区、乡镇、村落间迅速铺开。洗药湖管理处派出的灾情巡查小组也发现,牛岭村地质灾害点存在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经过协商研判后,立即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赶紧撤离!”7月8日下午,谌桂林在村里敲响了锣,留守在家的村民全部被安全转移,先后预防性转移群众15户27人。

  当天晚上,山洪夹杂着石块倾泻而下,声音轰响如雷,谌家村村后的多处山体发生滑坡,大量泥石滚落,冲进多户村民家中。由于预警和转移及时,无人伤亡。

  安置点保障供应无忧

  7月11日,天气转晴。记者驱车沿幸洗线盘山公路,去往牛岭村探访。一路上,一处处滑坡体赫然在目,车道被泥石覆盖,不少公路边的建筑被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好在屋内人员已提前转移。经过湾里管理局公路管理部门道班人员的全力清理,道路可以供车辆缓慢通行。据介绍,当地共有76处受灾,大部分为山体滑坡。

  记者了解到,每年4月至7月,遇到降雨天,村干部都会带着铜锣巡查,发现滑坡迹象第一时间敲锣,发出警示。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也会根据汛情组织村民集体大转移,并安置好村民。

  在牛岭村,一道道警戒线在靠山位置拉起。为了动员村民自救,这里设置了多个永久性告示牌,涉险群众也早已收到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谌家组的临时安置点设在村小组办公室二楼,里面摆了十几张床,并准备了方便食品和纯净水等应急物资。

  “我家屋后的山体发生了滑坡,厨房和后屋涌进了大量泥石。若不是村干部提前通知我们避险,后果不堪设想。”村民谌祖福说,他和87岁的老母亲在安置点避险,有热水热饭。记者注意到,中午的菜是两荤一素。

  群测群防发挥大作用

  牛岭村干部告诉记者,该村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御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事实上,为有效防范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汛期来临前,南昌市组织人员对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学校、场镇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根据排查结果,确定了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制作了统一规格、蓝底白字的醒目警示牌,牌上标明了灾害点名称、影响范围、撤离路线、责任人、报灾电话等内容,提醒过往群众注意安全。

  该市把77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和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确保每个隐患点监管到位,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形成了包括区(县)、镇(乡)、村、组和受地质灾害威胁对象、监测责任人、群测群防人员在内的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并实现与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监测数据共享。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实施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南昌市大部分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