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锋:“家底”不应成为90后毕业生就业的“涙气”
尽管现在毕业在即,不少90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却并不高,甚至有的学校一个班级23人中,只有3个人选择直接就业。到底什么原因造成90后毕业生就业意愿不高呢?(5月8日《北京青年报》)
尽管2014年被冠以“最难就业季”,但作为就业新生代主力军的90后,对就业问题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是什么让90后的毕业生不急于尽快就业呢?诚如北青报记者所言,这与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社会变化都有关系。但在笔者看来,个人更倾向于认为90后的“家底”,才是他们如此“冷静”的根源。
90后的“家底”,既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还包括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不主张批评90后是如何养尊处优,如何我行我素,这毕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性格”,究其责任的话,我们所有的“90前”也难辞其咎。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因为我们希望能够以更加理性、长远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培养问题。
首先,优越的家庭环境不应该成为90后淡定就业的底气。90后的大学毕业生或许不用“啃老”就能获得生活来源,毕竟他们的父母此时还“并不老”,这让很多90后毕业生多了几分“底气”,所以他们才敢拿“不感兴趣”、“待遇不高”、“想去旅行”作为借口,一走了之。由此看来,正是我们的“家底”,让我们的90后增添了不少“涙气”。或许,我们家长是时候该考虑让这些羽翼渐丰的一代自食其力了。
其次,“家底”也不能让孩子丢了做人的基本准则。自认为有“家底”支撑的90后毕业生,被指有“面试爽约、OFFER跳票、辞职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就业通病,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至少可以反映出这一群体的某些特征:随意性强,责任性差。其实,这种性格是长期的家庭环境造成的,缺乏集体生活的锻炼,缺少责任意识的培养,淡化了90后为人的基本准则,而这种“淡化”还一直延续到毕业就业问题上来。倘若我们此时还不“收敛”我们的“爱”的话,我们的90后就真的要“狠受伤”了。所以,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明白,舍得让他们经受压力,甚至是挫折,才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爱。
我们不必去诘难90后的“时代特征”,也不能对90后的职业规划妄加定论,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放手让90后走入社会,让我们的社会去检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