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赣版报告——” 破“禁锢区”,闯“深水区”,当“先行区”
30多年来,改革大潮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一浪高于一浪。这幅历史画卷波澜壮阔,这幅历史画卷浓墨重彩。
有人说,与开放先行、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不沿边、不沿海的江西,以往的改革更像是画卷中那风轻云淡、水缓浪低的一抹“淡彩”。
改而不深,改而不透,时至今日,已显发展掣肘。江西——老区,江西人——老表,在外界看来,这样的“老印象”似乎没有太大新改变。
但也正是经济开发的相对迟缓,让江西保有了一片蓝天碧水。山清水秀,成为江西发展的优势,成了外界青睐的名片。
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一轮大潮奔涌而来,江西上下放眼全国全球,审视艰辛来路,谋划崛起去途……
“这是决定江西未来命运的关键一招!”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一席话掷地有声:“那些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被动改的同志必须警醒起来。谁不改,谁将继续落后,愧对百姓。”
从“华东屋脊”之麓,到罗霄幕阜山下;从千里赣江两岸,到万顷鄱湖之滨,赣鄱儿女正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开始了一轮力度、广度、深度都前所未有的全面革新、图谋崛起的“深改探索”。
突破思想观念的“禁锢区”
去年国庆节前,一条往返于南昌市区和九江市永修县的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行,受到群众欢迎。两地往来不仅更便利了,票价还很实惠。这是江西首条从省会南昌延伸到周边市县的城际公交。
为了开通这条公交线路,永修县“放弃”了20亩土地、近5000万元的财政收入,投入上千万元建起了公交站;省公路运输管理部门为此“放弃”了客运线路收益……
自去年7月江西实施“昌九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来,南昌和九江两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的相向对接不断深入。在种种思想障碍和观念禁锢中,行政区划壁垒、部门利益藩篱最难打破。因此,江西之前的有些改革,“夹生饭”多、“烂尾事”多,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添不少。
后发之苦可叹,思想之弊尤恨。横亘在江西改革前行道路上的,是统一思想之难、利益固化之障、触动“奶酪”之阻。一些官员或安于现状“不想改”,生怕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损了自家利益”;或畏首畏尾“不敢改”,只愿旁观不肯践行;或视野狭窄“不会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
只有突破思想观念的“禁锢区”,才能实现改革突围、发展升级。为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共为,江西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改革“路线图”,首先出台了一个《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紧接着又陆续推出若干配套的系列文件,用“1+N”的方式统领全面深化改革。
去年以来,江西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金融改革、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协同创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城乡居民增收等,先后出台了20多个“N”文件,拉开了赣鄱大地深化改革的帷幕。
江西11个各设区市也相继制定“1+N”文件,明确深改“路线图”和“时间表”。一批重要改革文件陆续出台,一批重要改革试点启动见效,一批有特色的自主改革形成亮点,一批先行先试的新举措取得突破……
新华每日电讯截屏
勇闯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过去,大改慢改尚且难;如今,深改快改难上难。但是,不涉深水、过险滩,未来发展更加难。
江西深知扑面而来的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省委、省政府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努力走出一条有江西特点的改革发展路子。
今年3月,江西一家企业“晒”出自身的行政审批经历:一个产业项目经过20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涉及8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最后完成审批用了698天。
江西的后发,主要在于产业不强,根源在于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顺。“一个项目审批耗时长达698天,可见程序之多、手续之繁、效率之低,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指示,要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深入分析,彻底摸清行政审批事项家底,按照转变职能的要求,把能取消的坚决取消,把该下放的真正放到位。
削自己的权,去部门的利,简政放权,说易行难。以往很多次简政放权“雷声大、雨点小”,有的部门审批事项甚至不减反增,困难程度可见一斑。但对江西而言,简政放权,虽难必行。
把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江西先后衔接国务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2项,取消和下放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48项、187项,精简率达38%;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首次晒出“权力清单”,并探索启动网上“并联式”审批模式,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佳的省份。
“深水区”改革之难,不仅难在束缚“权力之手”,还难在如何拨动“市场之弦”。在推进深改过程中,江西着力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把增强市场活力作为“主战场”,推动注册资本登记、投资体制、财税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各类资本投资江西的动力。
注册资本登记由实缴变认缴后,上半年,江西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到500多家;向非国有资本开放300个重大项目,打破了以往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遭遇的“玻璃门”;“营改增”第三批试点扩大,纳税户数比起步时增加26975户……一项项重要改革陆续出台,释放出江西发展的巨大潜力。
今年上半年,在全国经济增速普遍回落、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江西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国前十,其中生产总值增幅居中部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国第二,表现之好多年少有。
“深水区”改革破冰前行,为江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长远来看,必须有法治保驾护航。在推进行政、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江西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颁布出台了《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江西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铸就了更加坚实的“后防线”。
江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桥林说:“《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公布施行,是江西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法治江西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意味着江西民主法治建设将迎来飞跃性的发展。”
争当发展升级的“先行区”
全面深化改革,有的需要坚决破、坚决改;有的需要大胆试、大胆闯。30多年前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今天的改革则要在中央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大胆先行先试探路。
在攻坚克难挺进“深水区”的同时,欠发达的江西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大胆先行先试,激发后发优势,力争后发先至、若干领域走在全国改革前列,成为改革“先行区”。
近期,国家环保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生态乡镇”名单,江西大塅、温泉、双林等60个乡镇名列其中。至此,江西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28个。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江西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青山绿水蓝天下的新崛起。
今年以来,江西一方面酝酿出台史上最严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和任期重大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者实行环境损害赔偿,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责任,靠法律和制度保护青山绿水蓝天;另一方面,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江西制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大力建设旅游强省等战略性意见,通过产业升级助推绿色崛起。
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上,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担当:颁发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成立第一个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办理第一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江西多项改革举措蹄疾步稳,走在全国前列,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农村土地,极大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今年年初才听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用来抵押贷款,没想到一沓沓钞票这么快就拿到了手里!”今年6月,铜鼓县农民刘明丰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得了10万元贷款,连称喜出望外。
在深化区域合作上先行探索,绘就区域经济发展新版图。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近年来,江西又出台了支持昌九一体化融入长江经济带、赣西经济转型强化与长株潭合作、抚州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南昌对接海西等战略,初步形成了南北两大战略呼应、东西立足比较优势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成为中部地区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发展升级的“先行区”。
抚州市长张和平说:“这轮改革的广度、深度史无前例。此前,江西没有哪一轮改革像这轮一样,把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纳入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各地相互依托,互为纵深,协同发展。”
改革中,江西还积极争取国家授权,成为多项改革的“试验田”。在赣北,南昌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内户口“一元化”登记,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赣中,新余先行启动公车改革,县级(含县级)以下人员全部取消公车,力度之大引起全国关注;在赣南,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唯一的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城市等32个国家试点项目稳步开展,让老区成为诸多政策先行先试的“特区”……
江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钟金根说,今年上半年,江西省级层面启动改革试点51个,设区市层面启动改革试点163个。这些试点,有的走在全国前列,有的取得国家授权,有的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深改过程中,江西不甘落后,在某些方面还将是领跑者。
2014年4月7日,买家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涉改单位公务用车拍卖会现场竞价。分宜县此次公车改革覆盖范围从县四套班子到县直单位,并延伸到所有乡镇村、社区,实现了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革。为避免出现公车贱卖等情况,该县通过招标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每辆车进行了估价,同时县车改办对每辆车的信息进行贴牌公示。新华社资料片
驶向绿色崛起的“畅行区”
围绕“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江西执深化改革之斧开掘,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正筑起一条绿色崛起的畅通道路。
——政令更通畅
试点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向收受“红包”现象宣战、率先推行公车改革、大力推进公共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建设……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优势的江西,正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设与之匹配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政风。
制度建设与专项整治共同发力,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江西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案件1819起、问责处理干部236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人、处置不合格党员1946名、查出办事刁难群众典型案例79个查处80人……
政治生态日益改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龚全珍式好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政令更加畅通了,江西各级干部的腿脚更勤了,为公众办事更利索了。
——发展更顺畅
去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市县考核体系后,高安市华林山镇党委书记金斌元终于松了口气。他说:“大山深处、风光秀美的华林山镇,再也不用为GDP而引进工业企业,可以顺应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了!”
江西通过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政府负债、质量安全等考核,从源头斩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生态优势被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江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通原先闭塞的各个“关节”,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围绕绿色崛起,江西力推产业发展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走集群化发展之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将旅游强省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并构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照明、生物医药、高效农业等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全省呈现出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态势。
——呼吸更舒畅
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1%,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8%,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当一些地方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喝不到干净水而发愁时,江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试点工作。划定生态红线范围,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践行保住一方青山绿水承诺的现实举措。
从赣南到赣北,“森林城乡、绿色通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正在大力推进,净空、净水、净土“三净”行动正在全面开展。
围绕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江西以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构建生态安全,让人们喝干净水、吃放心粮、呼吸新鲜空气,秀美江西有望成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生活更欢畅
71岁的江西老垦民陶宜来,去年一家四代从破旧的砖木老房迁入了两层半的“小洋楼”。他说:“四代求所居,一朝得所愿,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在赣鄱大地处处可见。
今年9月起,江西在南昌县等11个区县试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并将逐步在全省推开,确保教育均衡化;稳步推进就业社保体制改革,出台新一轮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启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率先在全国推进保障房“三房合一,租售并举”建管模式……一条条制度保障事关千家万户,意在使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更欢畅。
千里赣江水,滔滔不停歇。江西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四起,它不止于鄱阳湖,而是汇入长江,奔腾入海,一往无前!
(作者:余孝忠、程迪、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