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土豪\"爱\"斗富\" 康乾曾明文禁奢靡

28.11.2013  18:17

  始建于1875年,占地608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石家大院,为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万程第四子石元士的旧宅

  注重物质享受,盛行攀比斗富之风,历史上时有发生,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富积累到相当程度时。

  康乾盛世之时,权贵和“土豪”们不仅挥金如土,而且,邻里与邻里之间、亲家与亲家之间,还经常相互较劲PK。

   1

   邻里“土豪”攀比斗富,看谁“笑在了最后

  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康熙初年,苏州有个富商叫朱鸣虞,“富甲三吴”。他的邻居姓赵,是吴三桂的心腹侍卫,有钱又有势。相邻而居的两个“土豪”,就像两只公鸡,一有机会就PK。凡是朱家请过的戏班子,赵侍卫“必罗致之”,朱家给戏班多少银子,赵家一定超过。

  某年元宵节,朱家为了显示实力,在自家门前挂了几十盏豪华精美的珠灯,把门口照得富丽堂皇,令隔壁赵侍卫家的灯显得暗淡无华。气得赵侍卫叫家人把朱家的豪华灯饰统统打碎。当时的吴三桂权势煊赫,连苏州府衙门都不敢得罪平西王爷的人,所以,朱家一时只能忍气吞声。

  但是,朱家飙了劲地同赵家斗,动脑筋找关系,花重金结识了也住在苏州城的吴三桂的女婿,借力打力,这才赶走了赵侍卫。两个土豪相斗多年,朱家受气不少,当然花钱是更不用说了,却是“笑在了最后”。

   2

   二地“首富”联姻,两亲家不动声色地炫富

  而金安清在《水窗春呓》的记载中,乾隆中期,嘉兴首富陶家与苏州洞庭首富席家是姻亲,两家在来往中也暗地里较强斗富。

  某日,陶老板到席家走亲戚,水路到洞庭山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因为“泊舟处至席屋约二里许”,于是,席家在这两里多路上都架起了灯棚,远望像条灯火长龙,让老亲家走夜路都不需要打灯笼,堪称照顾备至。当然,此中既有热情,更有炫富。精明过人的陶老板心里明白得很。

  此后,席家招待陶亲家,“张乐欢宴累日”。茶余饭后,席老板矜持地问陶老板,亲家啊,您看我家的居住环境还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吗?陶老板笑了笑应道,那我就不见外说真话了,其他都很好,只有两点需要完善,一是大厅的地砖纵横数尺,像皇帝行宫用的地砖,不太妥当;二是书房窗外的池塘里缺少些荷花点缀,呵呵。席老板听了,一声不吭。陶老板看在眼里得意在心里。

  两小时后,席老板又派人来邀请陶老板谈事,故意带他从书房前的水榭走过,池塘里已经“荷蕖盈目”,到了厅堂,原本数尺见方的地砖已经全部换成一尺来方的了。陶老板“大惊服”。不服不行啊,两个小时内栽种满池荷花、更换整座大厅的地砖和布置!

  但陶老板也在苏州干了件露脸的事儿。他喜欢听戏,到城里的绝秀班转悠时,唱戏的见他一个穿着不显眼的干瘦小老头儿,这张张那望望的,就嘲讽他:“你这么喜欢看我们的戏,不如干脆把班子请到你家里演去,但是哦,每天除了戏价外还得供应我们风鱼、火腿做菜肴,否则的话,我们是不去的,呵呵,老头,你能请得起吗?

  次日,有个嘉兴人来绝秀班定了一百本曲目,一下子来了单大生意,班主很开心。戏班子进了嘉兴雇主家后,管家安排他们在一个门窗都关闭得严严实实的大房子里自行演出,没有一个观众,而且,每天中午和晚上的菜肴都是风鱼、火腿,没有其他的菜。

  戏班子的人没见过这等阵势,不知这是卖的哪门子药,只好闷头唱戏,一连唱了十天后,班主坚决要见雇主。雇主一现身,戏班子所有的人都羞得满面通红,原来,雇主就是他们嘲讽的那个小老头,于是,都赶忙磕头赔礼不迭。陶老板这才消了积怨。

   3

   康熙乾隆严禁奢靡之风,下旨禁广东造象牙席

  这样斗富炫富的例子,在清朝不是个案,而是常常有之,尤其是以江南较多,譬如浙江嘉兴的查氏、方氏也颇为突出。

  再说晚清鼎鼎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其子店遍于南北,富名震乎内外”,国库缺钱时,还常常要向他挪借,堪称“大土豪”。他早期创业时并不奢侈,但当他富可敌国时,却肆意挥霍,生活奢靡,与人斗富,这为他后来的身败破产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良贾善藏若虚”这句古训,历史上,富起来的商人很少真能做到。

  历史上虽有人认为,社会风气奢靡、土豪斗富等等,也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但更多有识之士指出,这样的繁荣是畸形的,于个体而言,殷实的家道难以维持长久;对于社会来说,彼此效仿,养成奢靡浪费、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心理和风气,弊端多多。

  所以,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积极有为的统治者,几乎都反对奢靡之风。励精图治、吏治颇为清明的清朝前期就是很好的例子。

  《清史稿》卷九记载,康熙在位时,躬行节俭,宫廷的地毯“用至三四十年”,若非溢美之词,足以让“土豪”们为之赧然。

  雍正皇帝常拿前朝的节俭故事来教育皇室后代和大臣,严禁奢靡之风。如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雍正下旨严禁广东制造奢侈品象牙席,并且明文禁止民间“土豪”购买使用。这是写进了正史的,可见,当时奢靡攀比之风已经引起了政府的注意。

  《清史稿》还记载,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因为当时国情是“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乾隆下旨要求各省的地方官员不仅要带头节约,而且还要对百姓“劝谕化导,俾皆俭朴成风,服勤稼穑,惜物力而尽地利”。

  可见,一个有正确价值观、良好道德自律的社会,是唾弃奢靡浪费和炫富斗富的。(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