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特别策划《清明雨 英雄梦》
多少英雄随浪花东逝,却被岁月铭记。
多少情怀被史书封印,但却万世称颂。
人间四月,让我们踏草寻古,斟一盏清明雨,祭一腔英雄梦。
江西新闻广播2013特别策划:清明雨 英雄梦”。
一、岳母:精忠报国传天下
江西新闻广播4月2日讯(记者王莹)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的《满江红》气吞山河,岳家军“精忠报国”的故事代代相传:一位白发的母亲,一根纤细的绣花针,四个“精忠报国”大字——岳母刺字的典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录音)“岳母不是在这里病逝的?不是,在武汉。她病逝之后岳飞扶灵回到这里,葬在这里。”
我是记者王莹。“清明雨英雄梦”寻访首站,我们来到了庐山脚下——九江县株岭山,这里长眠着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
岳母墓距离九江市区不到20公里,三面环山,北面敞阔,同行的导游周家文告诉记者,这个地形叫作“卧虎舔尾”,是块风水宝地。当年岳飞镇守九江时曾带母亲到过这一带。
(录音)“他的母亲在庐山脚下游历的时候每每赞叹这个地方的风景好。岳飞是个孝子,母亲喜欢这个地方就把她葬在这个地方。”
岳母墓十分简朴,除了绿树环抱,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由于交通不很方便,平常来岳母墓参观的游客并不太多。但每年清明,岳氏后人都会从千里之外前来拜祭先祖。记者正好巧遇从广州赶来祭祖的岳飞第三十一代后人岳怀卿。他告诉记者,现在世界各地的岳飞后人约有40万人,由于岳母“精忠报国”的思想影响深远,每年清明,除了拜祭岳飞,岳氏后人也忘不了前来拜祭岳母:
(录音)“我们的家教第一个是孝,我们很爱自己的国家,出去要有良心,要有感恩的心。”
也许是“精忠报国”的正气感召世人,岳母墓历经八百多年,始终保存完好,似乎从没有哪位盗墓人冒天下之骂名对这块小小的墓地动过心思。
站在岳母墓前,沉思良久,同行的九江学院教授陈忠大发感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四大贤母”,岳母以其“大义”堪居首位。而岳飞能成其为岳飞,正是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录音)“岳母特别在意报国的精神,你活着不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你要去报国。现在我们对爱国常常比较疏远,太在意物质了,我们的孩子从一开始就缺钙。”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不缺钙,站直了,堂堂正正行天下,也许今天的父母们真的应该好好在岳母的墓前站一站,想一想。岳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着墨不多、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女人,堪称中国千百年来的母仪典范。岳母为岳飞刺下的“精忠报国”不仅激励着岳飞誓死抗金,更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好儿女,爱国家、爱人民、爱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
二、辛弃疾:一生不忘山河梦
江西新闻广播4月3日讯(记者黄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道尽了南宋爱国英雄辛弃疾的满腔报国豪情。辛弃疾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将领,更是首屈一指的豪放派词人,有人用“人中之杰,词中之冠”赞美他。这个文武兼修的山东汉子,在被弹劾罢官后便隐居江西上饶,至死未回故里。
(录音)“问:墓地离这里这么远啊?答:这条路古代是驿道,辛弃疾就埋葬在这里,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我是记者黄芳,辛弃疾 68岁病逝后就葬在了铅山县的永平镇卢家村阳原山。
通往辛弃疾墓地的路没有明确的指示牌,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很难找到正确的位置。由于山路狭窄,只能靠步行。迎着淅沥的春雨,踏着一步一滑的黄泥路,记者和当地向导一路搀扶着上山。
到达半山腰的时候,只见一个浑身湿漉漉的人坐在一堆瓦砾上,神情有些沮丧。交谈后我才知道他是卢家村村支书詹朝建,想到清明节期间或许会有人来祭拜辛弃疾,为了避免路滑难走,他特地用挖机带着瓦砾来铺路:
(录音)“这个路是我打开的,以前草很长,不好走,我把这个草砍掉了。他以前这个墓有人盗过,说有什么宝物。我听人家讲,他其实挺清贫的。”
据说上世纪70年代,辛弃疾的墓曾遭过一次贼,但对方什么也没有偷到。村里的老人都说,这里葬着的是清官。
今年76岁的刘森兆是上饶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发表并出版过多部关于辛弃疾的研究著作。刘老向记者证实了詹朝建的说法:
(录音)“临死的时候,他高声了三声,杀贼,杀贼。余下的东西没有钱财,只有诗词。(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永平人的心中,辛弃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镇党委副书记徐饶英:
(录音)“身为永平人觉得亲切,永平的精神,爱国、廉洁、感恩。我们就是爱政,爱家。”
当地人告诉我,辛弃疾之所以选择在上饶归隐,是因为上饶的泉水让他想到了家乡泉城济南。辛弃疾的墓地旁是古驿道。我想,这位从未放弃过山河梦的老人,选择长眠于此,是否是想俯瞰官道,遥望故乡?八百多年过去,华夏早已统一,如今无论是他的家乡还是江西,都以他为荣。我想,正是因为高风亮节的为官之道,令人惊艳的才情,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才造就了辛弃疾令人钦佩的一生,也激励着后来人以他为傲,追随并实践着他曾经的梦想。
三、文天祥:浩然正气万古存
江西新闻广播4月4日讯(记者吴颖)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七百多年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用生命吟诵的千古绝唱,永远回荡在华夏大地。星移斗转,当年的大英雄如今静静的躺在了故乡的怀抱。我是记者吴颖。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带着对英雄的虔诚与敬畏,我们走进了位于吉安市青原区福田镇虎形山的文天祥陵园。远远望去,文墓就象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入形如卧虎的两山之间。同行的富田镇镇长赖厚春告诉我们:
(录音)“这个墓的位置就是文天祥生前选的,真正的衣冠冢,他在北京就义后别人把他的头发、指甲等等收回来放到这里。”
“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一行行书法遒劲有力的联语和碑文无声地向后人述说着文天祥不尽的报国之志。研究文天祥30多年的学者刘远春说,爱国、鼎新、廉节、正气,是文天祥一生的写照。
(录音)“文天祥在吉安县的固江镇候城书院,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文天祥当时在那里立下志向,一定要为国为民作出一番事业。”
据说当年,年轻的文天祥在书院栽下了5颗柏树,并向天许诺,如果他的志向能够实现,这五颗柏树就要活着。结果这五棵树都活了,直到今天仍有一棵存活着,成了故乡人珍爱的大“宝贝”。
距离吉安市区57公里的文天祥陵园是当地百姓闲暇时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祭拜,表达对先贤的景仰和追思外,他们还经常自发来陵园打扫卫生。
录音:从小就被他感染了,爱国英雄!
(录音)“文天祥总是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管受到任何困苦和挫折,对国家对民族的挚爱衷心不改,这是我们历朝历代所应该学习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思想多元多变的当今社会,文天祥仍是一面明亮的镜子,他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四、谭纶:血战沙场威名扬
江西新闻广播4月5日讯(记者汤云柯)
自有海患以来,未有水兵能尽歼之于海者。若陆战一胜,即可尽歼,贼乃兴惧,不复犯我。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疆土,兵临南京。时任礼兵部郎中的谭纶请命募500壮士,击退倭贼。您刚刚听到的是记者便查史书找到的谭纶在浙江抗击倭寇时制定的一段“以陆上歼敌为主”的作战方针。
谭纶,江西宜黄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领兵带队三十年,南征倭寇,北防蒙古,屡建奇功,与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谭戚”,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我是记者汤云柯,“清明雨 英雄梦”第四站我们将前往谭纶故里。从宜黄县城出发,车行十多分钟便可到达谭纶墓。
穿过门楼,眼前这座被群山环抱、古树掩映的官家古墓让人震撼:长长祭道、高高的石牌坊,分列左右的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处处透着威严和壮观。据说谭纶墓是目前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官家古墓,它依山而建分为三层,逐层镶嵌了“谭纶传”、“神道碑”和“祭文”,上面详细记述了谭纶的生平事迹。
平日里的谭纶墓十分幽静,同行的宜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革华坦言,来这里的游客绝大多数都是组织来的:
【录音:一般,学生都会到这里来搞主题活动,爱国主义教育。】
清明到了,谭纶第十三代子孙谭文寿特意来祭拜先人:
【录音:我们的祖宗为国家做过大事,是国家的栋梁。】
除了会打仗,谭纶还酷爱戏曲,开创宜黄腔。宜黄县委党史办主任胡美凤介绍说:
【录音:他在军中也设了戏班。用演出可以让士兵也放松一下。把弋阳腔跟浙江海盐腔结合,形成了我们的宜黄腔。后来,汤显祖对宜黄腔也极为欣赏。很著名的“临川四梦”首次出演的时候是由宜黄艺人去演绎的。】
让我们记住这位英勇善战、又颇具戏曲天赋的杰出先贤—谭纶。
五、黄爵滋:被淡忘的中华禁烟第一人
江西新闻广播4月6日讯(记者汤云柯)
道光:林则徐,我派你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去查禁鸦片。事关国家安危,你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林则徐:鸦片之害可以亡国灭种。我也不能不为我们千百万中国人的身家性命来着想。鸦片一日不断,我一日不离广州。
(录音)我是记者汤云柯。刚才大家听到的是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在中国,林则徐禁烟,众人皆知;可您知道吗?当年第一个率先向清王朝上书主张严禁鸦片的是时任外交大臣的江西人黄爵滋。时光荏苒,这段光辉的历史如今即使在黄爵滋的家乡——宜黄县也鲜为人知。
清明前夕,记者来到了宜黄县,探寻中华禁烟第一人黄爵滋的遗迹。在县行政中心旁边的华南虎文化广场,十二座当地名人塑像一字排开。记者问询广场上游玩的群众哪个是黄爵滋,回答竟是一脸茫然。
【录音:(禁烟的黄爵滋您知道吗?)嗯。听说过。(您知道他一些什么情况?)嚯嚯嚯。不清楚啊。不知道。我们天天在外干活,知道哪一个?我都不知道。哈哈哈。】
记者随即来到宜黄县委统战部,见到了与黄爵滋同属“宜黄县凤冈镇百门黄”家族的黄爵滋旁系第七代子孙黄明儿。对于先人的历史功绩,黄明儿部长平日颇有研究:
【录音:在软弱的清政府国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提出禁洋人的烟,要相当大的气魄。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很正派。
当年正是基于黄爵滋这个勇敢的奏折,道光帝最后下定决心严禁鸦片,派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黄明儿告诉记者,黄爵滋坚定禁烟源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录音:家乡修城墙时,黄爵滋就发现有些青壮年没干一下子活儿就有气无力——没得烟抽。这件事深深地给他留下了烙印,毒品的危害大——劳动力丧失;人的意志丧失。】
谈及先人的历史功绩,黄明儿滔滔不绝。他透露,不久前当地政府已经做出决定,计划兴建黄爵滋纪念馆,还打算拍一部关于“中国禁烟先驱黄爵滋”的影视剧。
【录音:作为黄爵滋的家族后裔,我是自告奋勇。要有大量的史料来佐证他。】
我们期待着黄爵滋版的《虎门销烟》近早面世,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中华民族的禁烟先驱。
六、方志敏:英雄心,中国梦
江西新闻广播4月7日讯(记者黄芳)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我老实的告诉你们,我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我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烈。不过,现在我是一个待决之囚呀!我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
(录音)我是记者黄芳,在去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的家乡----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的路上,我的耳边一直回荡着方志敏英勇就义前在狱中写下了这篇《可爱的中国》。字字句句,挥洒着英雄对祖国的挚爱,对信仰的坚定。
【录音:我们湖塘的一个村,带领农民闹革命……】
眼前一栋六拼屋的农舍,115年前一个丹桂飘香的秋日,方志敏出生在这里。他的故乡距离他牺牲的南昌市,整整两百五十五公里。
【录音,压混:方志敏的八个字精神:爱国、奉献、清贫、创造,所以这条路就叫爱国路,还有清贫路,奉献路……】
在方志敏的家乡,处处可以看到他的痕迹。无论是以他的八字精神命名的道路,还是刻着他壁画的广场雕塑,无处不透露着家乡人对英雄的缅怀。
如今的湖塘村很是富裕,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别墅。方志敏故居就坐落在别墅之间。陈旧的木质房屋与洋气的别墅辉映着,给人一种今夕何夕的错觉。
村民方荣良的家就在方志敏老屋的隔壁,每天早晨他都会将老房子打扫一遍。如果有游客,他还义务充当解说员。按辈分方荣良算是方志敏的侄子。
【录音:我奶奶去世的时候说,方志敏叫家里人闹革命,她就问革命是什么东西。方志敏说以后种田不用牛了,用机械。房子不用草房,要住楼房。照明电灯不用油了,用电。他有这个理想。】
这是方志敏梦想中的中国,而如今漆工镇的老百姓都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同行的镇党委副书记黄雄旺感慨地说:
【录音:他心目中的中国就是大家过上富裕的日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
在方志敏故居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陈旧的老照片。斑驳的影像里,无处不透露出当时社会的贫陋,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陈忠赞叹地说,正是心中有着坚定的中国梦,才让方志敏面对落魄的社会现实,依然信仰不移。这才是方志敏最值得景仰的地方:
【录音:他讲自己一辈子为什么参加革命呢,是因为中国可爱,我无数次问过很多人,黑暗的中国可爱么?贫穷的中国可爱么,被帝国主义欺辱的中国可爱么?你们去看一看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他要把中国改变。】
看着漆工镇一排排的洋房,我想,这里曾是方志敏梦想起航的地方,如今他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而一个新的中国梦也正等待我们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