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打造生态人居环境

28.07.2016  04:07

  农村面源污染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命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余市渝水区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以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1)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促进生态循环性畜牧业发展。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着力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渝水区2015年底已登记备案了的规模以上养猪户324户,有粪污处理设施的284户;规模以上养牛户27户,有粪污处理设施的26户;规模以上养羊户5户,有粪污处理设施的5户;规模以上养禽户21户,有粪污处理设施的19户;合计规模以上养殖户377户,有粪污处理设施的334户,占比为88.6%。同时,全区辖区内未发生畜禽养殖污染重大事件。

  (2)化肥减量使用,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基期主要农作物肥料偏生产力。通过对我区基期(2012-2014年 )主要农作物水稻每年30户共90户农户施肥与产量情况调查计算出我区基期平均肥料偏生产力为22.81公斤/公斤。

  2015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偏生产力。经对30户农户2015年水稻产量与施肥情况调查计算出我区2015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偏生产力为24.36公斤/公斤。

  根据考核评分方法我区2015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偏生产力与基期主要农作物偏生产力平均值的比值(K)=24.36/22.81=1.068>1。

  (3)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牢固树立 “绿色农业”和“安全农业”的理念,继续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工作,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渝水区农业生产安全。渝水区2014年使用农药折百量为82.4吨,作物复种面积101.28万亩,亩用药量为0.0814公斤。2015年使用农药折百量为87.3吨,作物复种面积114.38万亩,增加13.10万亩(主要是荞头),亩用药量为0.0763公斤,比去年减少6.26%。全区今年上半年农药使用折百量40.2吨,比去年减少0.9%。

  (4)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有重点区域(渝水区小(一)型以上水库)灌溉水水质检测报告且水质达标;有渝水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经费下达文件;建立包括农业、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在内的协调机构,成立渝水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当年农产品土壤加密协同监测采样任务并提交了工作总结报告。当前,我区正在积极申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规划2015年至2020年对渝水区辖区内13.5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展开修复治理

  (5)创新生态循环模式,破解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难题

  按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有关精神,我区已建设了渝水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由罗坊镇在型沼气集中供气站、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循环生态农业园区三部分组成。渝水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理厂2013年开工建设,2014年3月建成并正常运行,主要是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处理病死猪,并配有监控系统、运输车辆等设施,年处理病死畜禽能力达2190吨。全区已建成规模养殖场冷冻库(6m3)15座,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化尸窑(池)387个,我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