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前湖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特区”

28.09.2014  18:03

  本网讯(记者曹坤、赵梦杰)如何打破学科与专业的束缚,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引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道坎。

  据悉,南昌大学将“前湖学院”作为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田”和培养精英人才的“特区”,通过汇聚一批热衷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和立志成才的精英学子,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全校选拔 “好苗子

  不同于之前的本硕实验班、国学实验班等,综合实验班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进行招生选拔,由学生自主确定专业。在新生入校后,前湖学院组织进行校内的二次选拔。9月初,当新生还在入学军训时,实验班的招生工作已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通知发布后,报名现场异常火爆,计划只招收100人,确认报名者多达725人。

  综合实验班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力争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测试,选拔出“好苗子”。笔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发展潜质等综合素质,最终94名表现突出的学生成为首届实验班成员。实验班成立后,将采取动态管理模式,实行灵活的退出与优补制度相结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保持高水准。

选配“精兵强将”担任教师和导师

  一流师资是课程质量和人才合格率的重要保障。学校采取多项举措,从全校范围内选调“精兵强将”,为实验班配齐优秀师资。一是,要求主讲教师由具有高水平教学科研水平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担任;二是,为每位同学配备学业导师,导师由校内学术造诣较深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三是,面向校外聘请高水平导师,选聘对象主要为“985工程”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和学者,条件成熟时考虑采取“双导师”制。

学生自由发展有空间

  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班实行“学科交叉融合,个性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上注重加强人文素养和数理基础结合,实现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由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通过开设文化素养课程、创新思维与科研训练课程、第二校园课程和个性课程,挖掘与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实行三学期制,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学术交流或参与科研实验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合。

培养模式有创新

  实验班运作过程中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采取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即: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及专业意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课程选择空间,自主选择专业;小班化,实验班学生原则上实行小班授课,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国际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拓宽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自主选修国际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课程和国内跨校联盟课程。

管理机制有突破

  实验班创新跨学科、跨学院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和机制,采取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具体是:导师制,为每位同学配备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书院制,实验班学生实行多学科混合居住,实行全员育人,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横向交融、纵向贯通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跨学科素养与社会交往能力;学分制,实验班实行完全学分制,在导师指导下在校内外自主选修课程,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同时,学生的学籍将实行专门管理,根据学生修读课程、毕业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方向确定毕业专业。

政策保障有力量

  学校通过采取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的方式保障实验班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一是,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南昌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和实验班的战略发展规划、审定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实验班学生在教学资源的使用方面与研究生享有同等待遇。成绩优秀者优先享有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获得各类学科竞赛的资格,优先享有资助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和优先推荐免试攻读国内外名校研究生的资格;三是,学校设立实验班专项经费,用于实验班的优质师资选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国际交流资助、奖学金评定、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导师工作报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