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潘石屹捐款哈佛,可争议无须非议

25.07.2014  11:17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昨日,潘石屹也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7月24日《新京报》)

  潘石屹捐助哈佛大学引来口水战,而网友焦点是“为何不捐助中国高校”。其实,如此论点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捐助谁,捐助多少,这都是捐助者的自由和权利。他有权利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受任何事情的干扰。所以,当网友聚焦于“为何不捐助中国高校”的时候其实出发点就错了,这就是一种对捐助行为的道德绑架。在这种以道德绑架为起点的解读里,更能够清晰看到国人内心的真实面目,这是仇富作祟的结果。难道仅仅因为潘石屹在中国赚钱就不能到国外捐助了吗?

  如果我们能够翻阅教育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相反例子。当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需要大量筹款。后来,他在美国募集到大约250万美元,这笔资金成为燕京办学主要的经济来源。有中国人问他:“你们外国人为什么要给中国大学捐钱?”司徒雷登回答:“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这当然是一个最好的插曲,它本身就说明,捐助本身,尤其是捐助教育本身应该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同样,在2002年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捐助母校888万美元,国内的声音也大部分属于“为何不捐助中国高校”。

  潘石屹也好,张磊也罢。他们的捐助行为不能因为捐助了国外的高校就变得罪不可赦,其实他们没有原罪。而当网友质疑一片的时候,更是开始进行各种猜想,比如潘石屹这样的捐助是不是要为海外扩张做铺垫、是不是为自己儿子进入哈佛做准备等等。而针对这样的质疑,他们也不得不回应,如此捐助仅仅是资助在哈佛大学的中国贫困学生。笔者觉得,潘石屹根本不需要理会网友的质疑,这样的回应反而显得局促。因为捐助哈佛大学行为本身就是坦荡荡的事情,尽管他们是在中国赚钱,但只要是合法赚取的金钱,自己就有自由支配的权利,包括如何进行捐赠。

  网友的质疑与解读表面上看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结,希望国内的企业家多多捐助中国高校,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样的情结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情结也不能以道德手段来绑架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假如他们真的在舆论的压力下再次给中国高校捐助一笔资金,也多少有违心的成分,这样的结果符合网友的意念,但却不符合捐助者的意志。为何非要强迫别人勉为其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