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之作激千层浪 漫画“妈妈再打我一次”走红背后

12.12.2013  10:12

  近日,一组题为“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四格漫画走红网络。

  原创作品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的风格。第一格,妈妈微笑着对正在学习的女儿说:“学习了一天,妈妈带你去公园玩啊!”第二格,女儿笑着回答妈妈:“不,妈妈,我喜欢学习。”第三格,故事风起云涌:妈妈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左手,扇了女儿一个耳光。第四格,无语的女儿,用手捂着右脸,一脸的委屈愁苦。

  很快,在这个基础上,网民进行了加工再创作,星座版、雾霾版、明星版、广告版纷纷出炉,掀起一股“被打热”。

   偶然之作激起千层浪

  这组漫画最初于12月2日由网民“meow本本本”在新浪微博上首发,并提到该漫画的作者是他的同学黄博楷。

  接下来,网民的追捧始料未及。

  “妈妈再打我一次”连续几天成为微博热门搜索的关键词。更多的网民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各种新版本,小女孩被打的理由多种多样,就连百度、高德地图等各种官方微博也加入了“打脸图”的队伍中。

  甚至,漫画作品被升级,做成视频,配上音乐;还有“妈妈再打我一次”生成器,只要输入文字,点击生成图片就能获得专属于自己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作品。北京某公司还以 “妈妈再打我一次”为名注册了微博,专门转发网民针对此话题的相关作品。目前,该微博的粉丝已超过3万人。

  12月4日,新浪微博用户“黄博楷bK”发布了作品原图。正如他没想到自己的画被“P成这样”,这个美术学院的学生在12月5日发微博进行了解释:“这个画是在画毕业创作时画的,是看了小学课本的插图和宣传画后,结合我自己想的情节画出来的,是在纸上画的水彩,字是我手写的,没有出成书,网上改的图不是我的想法,妈妈再打我一次也不是我起的名。画的含义没什么,大家怎么理解就是什么样。

  在一些网民将其誉为“神作”,感叹“那一巴掌,不知道扇出了多少人的快感”的同时,也有网民表示“一点都不好笑。

  网民“自种天然”说,那“只是一组不合逻辑、莫名其妙、无厘头、微暴力的小漫画。在网络上,居然就成了喜感之最?网络传播不可阻挡。传播什么?追捧什么?困惑中……

   走红背后的自我解读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段鹏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和“贾君鹏事件”一样,可以被定义为又一次“媒体事件”。

  2009年,百度贴吧中一篇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烧红网络,而它的内容只有“RT”两个字母(意为如题)。这句话的由来不得而知,但“回家吃饭”不断升级,从网络走入现实生活。

  段鹏认为:“媒体进入到一个小众的时代,尤其是微博和微信,成了典型的代表。这和大众传媒大相径庭,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读媒体的内容。

  北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生小王非常喜欢这组漫画,主要就看中了它具有极强的改编性。“这一漫画的语言模式可复制性极强,和中国过去的‘三句半’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套用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再次创作需要的技术非常简单,初学者都会做。

  “目前很多人社会压力很大,人们更喜欢能让自己放松开心的东西。而这系列的图,消费时间短,幽默效果明显,自然受人追捧。”小王说。

  实际上,偶然的画作却有一条走红的传播路径。

  在这个事件中,新浪微博分别用了输入栏右上角文字链和热门排行第二条文字链进行了推广,在这种强势渠道的助力下,就形成了第一轮的内容初步扩散。接下来,部分红人账号的第二轮传播,以及红人粉丝开始自发制作内容的第三轮传播,就形成了一条整体的传播链。

  “媒体事件大都是通过媒体引发或经过媒体策划的,是很多受众和网民关注的事件,网民像社会狂欢一样,用自己角度来解读这个事件。”段鹏说。

   是否应该进行监管

  不管这组漫画如何改编,妈妈甩出的耳光、小女孩红肿的脸颊、委屈的表情是不变的,而有网民就对其中的暴力倾向产生了质疑。

  网民“霍艳”就说,“虽然是网友的狂欢,但是咱不能否认这是家庭暴力一种吧?我们一面对家庭暴力痛恨,一面传播这种形式化的暴力”。

  实际上,将这组漫画与重庆10岁女童摔婴事件联系起来的网民不在少数,认为漫画充满“恶趣味”,宣扬家庭暴力,应该抵制。

  对此,北师大亚太互联网络法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德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此类事件不需监管。

  “公众有表达的自由,即使存在打孩子的内容,也不应该完全从暴力的角度去理解。公众表达的内容只要不违法、不侵权,就不用盲目地监管。”刘德良说。

  他认为,目前我国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主要实行“事后监管”,即违法或侵权的内容在网络上出现或大量散播,事后再采取删除或其他措施。

  但是段鹏认为,从文化和道德的角度去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父母对孩子施加的暴力行为是违法的,严重的要取消父母的监护权。在中国,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打孩子是正常的。段鹏建议,为了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媒介分级制,“不仅是电影作品,漫画也是一样”。本报记者 李丽 实习生 苏孟迪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