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糖果、煎饼 成3.15食品问题主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通过对2014年3月10日至3月16日食品行业舆情的监测发现,在上周末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食品依然是央视曝光系列选题的重点关注行业,奶粉、糖果企业成为被曝光对象。
在3.15前后,除央视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外,内地其他主流媒体也在发力对食品行业进行关注报道。
与央视瞄准大企业的监督方向不同,新华网将视角对准了街头食品。对于中国北方最流行的街头小吃之一--煎饼,新华网深入调查了其原料薄脆的制作过程和炸制用油的来源,引发全媒体广泛关注。
餐饮业成为一周来的焦点领域。湘鄂情连续收购两家影视公司,转型意愿强烈;全聚德业绩5年来首次下滑,引发舆论对于高端餐饮未来经营方向的关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解禁一周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之际成为焦点,相关标准的不明确被多家北京媒体质疑。
与餐饮行业的低迷现状相比,同受政策影响颇大的白酒行业却在逐步走出低谷。
13日,A股白酒板块表现惊人。以贵州茅台为首的白酒股集体上涨,其中金种子酒、山西汾酒、水井坊、沱牌舍得和泸州老窖集体涨停。分析人士指出,预期回暖和较低的估值使得白酒股的投资价值凸显。
央视3.15曝光奶粉、糖果食品问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因为涵盖了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而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在央视本次曝光的问题企业中,包含奶粉、糖果企业。由于央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令相关舆情迅速发酵。
央视315晚会曝光澳大利亚Ozmilko(澳妙可)婴幼儿配方奶粉存在篡改产品保质期行为,共52312罐。
目前,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对问题奶粉进行封存,正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质检总局发出警示通告,要求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奶粉检验把关,并通报澳大利亚官方,要求其对此做彻底调查。
2012年,工业明胶加工药用胶囊一事在央视曝光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并引发了医药产业一系列震荡。今年3.15,央视调查发现,大量垃圾皮料被制作成食用明胶,然后用于加工糖果、酸奶等食品。
这次被曝光的知名品牌包括金冠、雅客、蜡笔小新等,涉事企业所有明胶来自浙江苍南明胶企业嘉利达(苍南)明胶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这家外资企业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档案中屡次违规,并获得过温州环保最大罚单。
《楚天都市报》的评论文章认为,针对腐烂皮料、有害工业原料制造出来的药用明胶、食用明胶,必须要来一次真治理,即对所有生产药用明胶、食用明胶的企业进行大检查,对所有的原料采购和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调查和监管,对许可垃圾皮料作为原料的相关“卫生规范”进行废除或者修改。只有建立长效治理机制,食品安全才能得到真正保障。
新华网深入调查煎饼摊 薄脆问题重重
同在3.15这一天,新华网把视角从大企业转向了路边摊,针对北方城市分布率极高的街头小吃煎饼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无论是煎饼薄脆还是炸制薄脆的油品,其质量都存在严重问题。
食品行业研究人士指出,薄脆是早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政府部门在严厉打击不法商贩违法行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加正规早餐摊点的数量并给予相应的补贴,使之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早餐乱象。
《新京报》发表题为《街头食品也要纳入安全监管》的文章,称煎饼薄脆只是冰山一角,街头食品的安全问题可能远超想象。街头食品问题多发,恐怕与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机制不健全有关。
文章作者认为,发达国家,街头即使有占道经营的,也都领取了合法的营业执照。以在美国大学门前卖肉夹馍、凉皮的洛阳大叔谢云峰为例,他不仅需要考取纽约当地的餐车厨师执照,操作中还要遵循严格的管理规定,否则就会被处以严厉的罚款。要解决街头食品的安全问题,就应该效法国外,要求经营者全部持证上岗,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当然,办证条件可以相对放宽,也不要收太多费用。
全聚德业绩5年来首下滑
全聚德业绩在近5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引发全媒体关注。
全聚德3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9.02亿元,同比下降2.13%。其中餐饮企业收入同比下降5.64%,食品工业收入同比增长9.5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亿元,同比下降27.62%。
资料显示,全聚德2013年的成绩单是其5年来表现最差的年度成绩单。
自2007年底挂牌上市以来,全聚德2009年至2012年的净利润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同比增幅分别为11.57%、18.76%、28.81%和17.71%。
舆论分析认为,面对“国八条”、“三公消费”和反对铺张浪费的政策导向,以及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餐饮业加速了理性回归,众多餐饮企业逐渐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餐饮业进入到“利润薄单店难”的“微利”时代。
全聚德的现状其实是整个高端餐饮企业集群的缩影。2013年以来,多家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端餐饮企业在经营和业务扩张上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湘鄂情是其中的典型,该公司一年来事情不断,困境表现在关门店及财报表现不佳,并已经开始通过收购其他行业公司的举动试图进行业务转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公务消费大幅缩水后,高端餐饮企业必须迅速转型,才能求得新的市场空间和生存机会。
然而,从最新的市场反馈来看,至少与曾经同处困境的高端白酒企业相比,这种转型的效果尚不明显。
湘鄂情一周两购影视公司
湘鄂情再次收购影视公司,这家高端餐饮企业的业务转型意愿强烈,引发全媒体关注。
湘鄂情3月12日晚间公告称,就拟收购笛女影视传媒(上海)有限公司51%股权事宜与出让人签订协议。
去年曾发力环保业务的餐饮巨头湘鄂情正在试图向文化产业转型,7日,该公司刚刚收购了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公司控股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湘鄂情的主营业务,餐饮业在去年的表现却并不理想。去年年报记录,公司营收8大幅下挫41.19%,巨亏5.64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88.86%。
《南方都市报》以“厨子”和“戏子”作喻,称通过并购,湘鄂情在一年间实现了“厨子”、“戏子”等多重身份的转变,其餐饮主业大有被边缘化之势。
对于涉足文化产业一事,湘鄂情高层解释称,未来湘鄂情将转变单一经营餐饮业务的模式,转向餐饮、环保、文化三业态并行发展。
湘鄂情董事长孟凯也称,业务多点开花是为了减少单一主业的风险。酒楼业务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扭亏,团餐和快餐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公司没有考虑放弃餐饮业务。
发泡餐具解禁一年尚无准入标准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解禁一周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之际成为焦点,相关标准的不明确被多家北京媒体质疑。
《北京晚报》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一年来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这种便捷餐具一年来迟迟未实施市场准入,也没有对应的产品标准,而且竟然普遍在用废料生产。
报道称,该协会一年来通过走访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近百家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发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存在使用外购回收废料生产、车间环境脏乱差、标准混乱、废弃餐盒无人回收等诸多问题。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现有标准检测用废料生产的产品竟然都合格。
针对乱象,该协会已向国家质检总局及16家省级质监局发送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废料监督查处的建议》,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发泡餐盒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企业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需要起草企业标准规范生产和质量,并向当地质监或卫生部门进行备案。同时,产品包装标识中应明确发泡餐具使用注意事项,如不耐油、不可微波加热以及适用温度范围等信息。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标准问题再次成为拷问监管机构失位究责的重要话题。
资料显示,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在被禁产禁用14年后,白色污染源重返市场。
附表:食品舆情事件列表(单位:篇)
注:热点舆情为当日媒体转载量超过100篇的相关话题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