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实探天津爆炸事故现场 防化服脱下能拧出水

17.08.2015  19:45

  8月16日,距离爆炸发生已经4天时间,爆炸核心区与周边的空气质量如何?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些疑问困扰在众多市民心头。昨天下午,本报记者进入爆炸核心区发现,这里的空气质量已经恢复正常,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北京卫戍区防化团官兵仅仅戴着简易的口罩,有的甚至没戴口罩就进入了爆炸核心区。

   现场探访

   脱下防化服

   衣服都能拧出水

  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介绍,截至目前,军区共抽调国家级核生化应急救援力量、工程抢险力量和医疗专业救治力量共计1909人,动用专业装备和指挥保障装备201台。

  昨天下午5时,爆炸核心区仍有黑色的烟雾腾起。距离爆炸核心区不远的第九大街天津一汽丰田八号门门口,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副团长季书民正在组织战友们紧急转移。“我们在附近的摸排工作已经完成,而且风向出现变化,现在要转移到附近的上风口。

  昨天,季书民率领北京卫戍区防化团的士兵,在爆炸核心区周边摸排。随身携带的氧气理论上只能坚持50分钟。这些士兵穿上防化服进入爆炸区工作35分钟到50分钟,随后出来更换防化服上的滤毒罐,稍事休息后再返回爆炸区。防化服是全封闭的,里面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穿上防化服10分钟就受不了,太热。”一位防化团士兵告诉记者。战士们脱下厚重的防化服时,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贴身的迷彩服都能拧出水。每次出来时,士兵都大口地喝水,“因为出汗太多,每个士兵每天需要喝八九瓶水。

   搜救过程中突遇小型爆炸

  记者注意到,虽然核心区还不时有燃烧的烟雾腾起,但是很多士兵们在集结区域已经不再戴口罩。记者摘下口罩,闻到空气中有股明显的东西烧糊的气味,但并不是很呛。季书民说,这里空气质量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目前里面燃烧的大多是油漆、食品、PVC管、化纤等物品。

  昨天上午,防化部队士兵在搜救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次小型的爆炸起火。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二分队排长魏召贤介绍说,当时前方有辆铲车在推地上的垃圾,但是垃圾裹带有积水,前方有化学品遇水后迅速爆炸燃烧,冒出白色的烟雾,防化队员迅速撤离现场。

  据介绍,这些战士们摸排的内容包括找人、采集水源与土壤样品。看看有无幸存者是他们工作的重心。爆炸核心区有大片堆放在一起的集装箱,这是搜救的重点地区。虽然有士兵出现了体虚、不想活动等身体状态、不过这些年轻的防化团战士们没有叫苦叫累的,依然坚持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不断进入爆炸区搜排,对水源及土壤取样以确定污染情况,进入爆炸区探查是否能找到更多幸存者。前天,一位幸存者就是北京卫戍区的官兵从这里救出的。“既然发现了幸存者,我们就再加大力度,看看能否找到更多的幸存者。”爆炸核心区有大批量的集装箱,不过,受爆炸冲击波影响,集装箱胡乱码放在一起,有的是四五层胡乱叠放在一起,随时可能倒下,搜救时要非常小心,避免破坏现有的平衡支撑。

  昨天上午,在对集装箱区域进行仔细摸排后,他们发现了一具遇难者遗体。

   空气质量

   每秒统计一次

  第九大道上有一辆远程红外空气监测车,这是北京卫戍区防化团在核心区设置的5个空气监测点位之一。

  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核化侦察班班长李望介绍说,这是一辆远程红外监测车,可以监测硫化氢等30多种化学物质,探测距离最远3公里。车上的仪器每秒保存一帧数据,每隔半小时,李望会将监测数据整理后发送给指挥部,供指挥部决策使用。

  目前,封锁区的空气监测执行的是定点监测加移动监测,每天24小时不停侦测空气中各种有毒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从现在的监测数据来看,爆炸核心区的空气质量已经在正常范围内了。”记者注意到,李望没有戴口罩。附近工作的他的战友,有些也没有戴口罩。每天要在爆炸核心区进出至少6次,担心空气质量吗?他笑着说,现在空气质量一切正常。(本报记者 贾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