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保障" 赣州保障房后续管理工作探索

22.07.2014  09:42

    为帮助中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难题,全国各地保障房建设规模在加大,速度在加快,然而一些地方出现保障房后续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令不少住户烦忧。为避免“重建设、轻管理”,赣州在全省率先成立住保中心,依托爱心平台,共建温馨之家……在赣州各个保障房小区,不少住户习惯性称保障房后续管理人员为“大管家”。

    多措并举,让保障房住户有进有出

    说起保障房后续管理,还得从2006年说起。当时,赣州中心城区第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渡口路廉租房小区)分配使用后,环境脏乱差、租金难收缴、房屋难腾退等问题相继出现,并且日益突出,保障房后续管理工作很快遭到质疑。

    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赣州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边学边总结,规范了保障房的后续管理工作。

    把入住教育放在首位。在每批廉租房住户入住之前,召开培训大会,讲解相关法规,同时向每位住户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履约意识,规范入住行为。

    住户入住后,在保障房小区内不定期举办消防安全、公共道德、就业技能、科普知识等系列讲座,以提高住户的安全、文明、创业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共建美好家园的氛围。

    多措并举,确保保障房住户有进有出。对不符合廉租房租住条件,符合公租房条件的,调整为公租房租金;对不符合公租房条件又无住房的,调整为市场租金。同时,以中心城区所有保障性住房承租或购买家庭成员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动态台账,若其在中心城区新购商品房,房屋产权登记管理部门将及时将该信息反馈至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确保及时掌握住户房源信息。目前,赣州中心城区累计退出保障房103套。

    在全省率先成立住保中心,多部门联动服务

    “分配使用后,租售、运行、退出等管理任务繁重,应有专业机构来负责。”赣州市住房保障局保障科副科长杨志说,2010年4月,赣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城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明确了房屋分配、后续管理、监管指导等责权。

    很快,各保障房小区都配设了房屋管养站、社区居委会、治安警务室、物业公司,设立了维权维稳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再就业服务站等机构,实现了多部门联动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

    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出台多项配套制度,对每个住户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将家庭成员、住房收入、劳动能力、实际困难、社会关系等情况录入信息联系账册,对每个住户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在每个保障房小区内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物业管理用房、幼儿园、社区活动室、党员活动中心等,并布局了电信、银行、水电气缴费等网点。同时,每个小区成立党支部,通过党建联席会,将小区党员组织起来,组建小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点带面,突出抓好社区建设、服务住户、帮扶解困等工作。此外,选派一批政策水平高、工作认真、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房管人员进驻保障房小区。在日常管理中,这些人走家串户、嘘寒问暖、宣讲政策、真诚帮扶,把住户当亲人、当朋友,与住户打成一片,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环境。

    依托“爱心服务社”平台,共建有温度的小区

    早在2007年3月,渡口路廉租房小区就创办了一家公益性机构——爱心服务社,赣州市房管局发起并组织房管系统干部职工捐款,并依托“爱心超市”接受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等单位、社会、个人自愿捐赠的物品,让社会的爱心流入保障房小区。

    为让这一惠民利民举措规范化,爱心服务社通过向住户发放“爱心救助卡”,由持卡住户根据需要提出申请,经小区房管站、居委会、物业服务公司联合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定期、不定期向住户无偿发放大米、食用油、衣被、学习用具等物品,以解决部分特困群众的现实需要。截至目前,爱心服务社累计接受捐赠、发放物品价值达30余万元,受益户数2100余户。

    爱心服务社经常邀请医院医生参加义务医疗服务,邀请律师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让住户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为减轻住户经济负担,爱心服务社还通过收集社会用工信息,为住户提供一些创收与就业渠道,积极协助困难群众就业,增强“造血”功能。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联系做家政钟点工、保安保洁等;对身体残疾的住户,帮助联系串彩灯、糊信封、织毛衣、做棉鞋等。

    渡口路廉租房小区爱心服务社温暖困难户,只是全市积极创新保障房后续管理的一个缩影。在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等方面,赣州通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享誉全国的保障房建设管理“赣州模式”,已吸引全国各地6000余人次前来学习交流考察。(来源:江西日报 陈洪明 江西日报记者 鄢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