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事特办被滥用,依法行政遭挑战

25.03.2016  12:30

   编者按:特事特办,并不令人感到陌生,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特事特办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法制不健全、体制僵化等原因,许多方面通过特事特办打开突破口,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当下,一些地方政府也通过特事特办,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特事特办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记者调研发现,时下特事特办存在着滥用的现象。更有甚者,成为一些领导干部享受特权的“挡箭牌”。特事特办变味为“私事特办”。一些群众对此总结道“特事特办,腐败翻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当下,什么样的事是“特事”,谁来确定“特事”,为什么要“特办”,应该如何“特办”,什么情况下才可以特事特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今天,亟须给特事特办立规矩,少些特事特办,多些依法行政。(半月谈记者 李兴文 李钧德 高皓亮)

   特事特办面面观

  在一些官员布置工作、汇报成绩、交流经验、宣传地方时,我们能经常看到特事特办的身影。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种类型:

  ——顺应民意积极作为的特事特办。2014年高考临近,江西宜春高三学生柳艳兵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从歹徒手中夺下尖刀,救了全车乘客,自己却被砍伤而无法按时参加高考。后来,教育部门为其单独组织考试。“最美考生”通过相关部门的特事特办参加高考,最终进入南昌大学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顺应民意、积极作为,获得人们点赞。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中国保监会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应根据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的原则,设立专门的理赔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流程和办理手续,做好预付赔款工作。

  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以解决群众面临的特殊困难为出发点,特事特办,赢得了人民称赞。

  ——舆论关注下被动的特事特办。河北衡水小伙办护照被刁难,返乡6次、多跑3000余公里,媒体一报道,市领导奔赴现场,涉事民警被调离;江苏丰县小伙办营业执照遭遇“踢皮球”,白跑十来趟,媒体一曝光,相关责任人受处分;河南郑州一名孕妇,4个月内跑了20趟仍未领到准生证,媒体一“围观”,相关部门又是发证又是道歉……在这些事件处理过程中,由于当地领导重视和亲自指挥,各部门通力协作,有效解决了当事人的问题。

  类似事件形成了一个规律:媒体关注——领导“救火”——特事特办——问题迅速得以解决——涉事人员受到惩处。

  ——基层发展中违规的特事特办。河南某县县委书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基层实践看,特事特办主要体现在发展和用人两个方面。在发展上,搞些土政策,虽和国家大政策有冲突,但能提高发展速度。比如,搞“先污染后治理”那一套,明知项目排污不达标,先上马再说,等上级查出来再治理。还有招商引资工作,过去为了招商,可以免所得税,可以零地价,可以突破中央规定超标准接待,可以让纪委挂牌保护不让职能部门检查。可以说,只要愿意来办厂,什么规定什么法律都可以突破,都可以特事特办。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在重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用地方面,一些主要领导想突破既有制度和规定,甚至以特事特办的名义,通过召开地方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的形式,迫使与会人员不得不集体表态同意,拉着班子“背书”。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县对招来的重大项目特事特办,未经上级国土部门审批,地方就开会研究决定企业用地问题,有些事后补办手续,有些连手续都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