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独立音乐走红只是自欺欺人的泡沫

30.09.2015  17:03

  9月25日,马頔“孤鸟的歌”北京演唱会在工人体育馆落幕,据说“现场座无虚席”,而过百万的网络直播点击次数也分外令人振奋。在此之前,9月12日,有“新生代民谣乐队”之称的好妹妹乐队,2015首场“自在如风”万人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据说这是“挑战北京工人体育场的首位独立音乐人”,而现场更是“引爆四万人音乐狂欢”。

  种种迹象似乎正在表明,以“独立音乐”为标签的一群歌手、乐队正在被大众深情接受,而所谓的“独立音乐”离飞黄腾达家喻户晓似乎也不远了。象征着流行和巨大市场号召力的体育馆、体育场,以及所谓高雅之堂的大都市艺术中心、音乐厅,都成了眼下这拨所谓独立音乐人的最新攻占下来的高地。大众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独立歌手走红,成了真正的流行文化”这样的结论。但其实,这样一种一叶障目的视角,无疑又是我们的一次一厢情愿。

  部分在所谓事业上升期的民谣歌手、独立音乐人,看似“逆袭”的成功之举,其实只能算是个人的一种“成功”,而非某种类型音乐在流行之路上的畅通无阻,更不是所谓的独立音乐已走出困境,或者一种音乐已经将大众从流行偶像、看颜值的恶俗流行音乐中拯救出来了。从商业上来说,李志、马頔、宋冬野,以及一票以民谣为旗的音乐人,已经完全获得了成功。只是这种成功并非音乐上、艺术上的卓越而获得的认可,而仅仅是票房、市场、号召力下的商业成功。此种视角仍然属于成功学范畴,而非真正的审美意义上的审视。

  那些看似浮华和热闹的场面,仅仅只是一种对商业发出媚笑之后的成功。你无法从李志的演唱会门票秒光这种事,就得出结论他的音乐本身具有魅力、艺术实践相当具有说服力,以及他和他所代表的民谣音乐正在以健康的和卓有成效的轨迹向前探索。好听啊、情怀啊,既然打上了情怀烙印的炊饼好卖,那对此下了猛药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去挣这份钱呢?独立音乐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制作和经营上,从传统的唱片公司中独立出来,更是是品质和艺术审美上的一种独立。走红的所谓独立音乐人大多都是机灵鬼,他们即便不去做音乐,也会成为一个个时代骄子。

  包括小河、宋雨喆这样的音乐人,他们尽管作品已经卓越,混江湖的时间不短也颇有名气,但他们的音乐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走红过,即便放在音乐节这样的受众明确的场合里,也经常被以冷漠对待。那种冷漠的眼神和所谓的听众,如果按照世俗标准来衡量,真的不及万众一心齐声大喊一声“B哥”的千分之一来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