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一路抄袭”缘何一路绿灯
一名大学教师,从教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了教授,并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近日,这则举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论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的网帖,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量关注。(4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学术不端,论文抄袭,这样的事件人们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兴奋起来的理由。但是,如果详细看看张世友的论文被举报抄袭事件就会发现更多的猫腻:10篇论文被举报抄袭,假如属实的话,其评判标准何在?假如属实的话,如果通过了编辑的法眼;如果属实的话,那些因为这10篇论文获得的荣誉背后的评委是不是都属于有问题?尽管,现在学校尚未做出决定,也没有鉴定其是否已经“抄袭”。但是如此“一路抄袭”为何会一路路灯更是问题之外的问题,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因为如果这一起举报抄袭事件中,更多的还是为何能够一路绿灯的问题。
按照举报者的思路,张世友10篇论文涉及到抄袭,尤其表现为引用参考文献太多。对此,张世友的回应是十年前的标准跟现在的标准不一样。不过,参照1984年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该细则第15条已经规定,“适当引用”指作者在一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的片断,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可见,“十分之一”是一个大限,而张世友的论文6000字却只有1000字原创,这样的话已经远远超过该细则的规定。而既然有这如此抄袭的痕迹,他的论文缘何能够继续发表在刊物上就成了应该追问的话题。
在论文的刊发中,需要做出决定权的是编辑;在荣誉的评判中,需要做出决定权的是评委。而张世友2005年8月参与的论文入选“重庆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月,斩获第五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评选论文一等奖;12月,获重庆市涪陵区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如此成绩之下,编辑们和评委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这理应拷问的乃是学术深层次的问题:既然有明显超过引用的内容,为何能够刊发,为何能够依据此评选各种荣誉。如果说引用内容太多属于个人的学术行为的话,而允许这样的论文刊发就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属于编辑的失职和评委的睁眼瞎。
当然,这其中必然会牵出另外的问题。即论文到底是依靠什么发表的。既然引用量如此多,照样发表的话,那其中必然存在着猫腻。笔者也是经历过论文发表的人,很多期刊如今已经沦为牟利的工具,明码标价,论文的质量成为其次,费用的高低成了衡量标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路抄袭”的论文自然也就会一路绿灯,因为编辑要的是牟利,论文质量如何倒成了其次。所以,要调查论文是否抄袭,还必须调查刊发这些抄袭论文的刊物以及这些获得荣誉的评委资格。仅仅揪住一个人,几篇论文,这似乎已经不能根本上将学术的环境清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