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公立医院应多些“公”少些“特”
不久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婴医院推出了“五星级产房服务”,入住这种套房的孕产妇,不但可以享受到酒店一般舒适的环境,还可以享受“随便点医生”、24小时陪护服务。但这样的“五星级”产房价格不菲,入住这种套房一天的费用是3000元。(5月4日中广网)
公立医院纷纷推出“特需服务”显然挤占了公共资源,因为公立医院本身就是“公”字当头,理应按照公立医院的基本规则,满足更多公共需要,尤其是普通病人的需要。而“特需服务”这样的“五星级服务”并非说绝对没有,但是应该出现在更多的民营医院内。这样,公立医院的基本职责在于满足公共需求,更多地向公益回归,这是政府“看得见的手”需要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而对于那些“特需服务”应该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形成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市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所以,仅仅公立医院来说,还是需要多些“公”少些“特”为妙。
不过,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还是不顾10%的硬性要求,都争相推出特需服务。这一点不难理解,医院本身也需要盈利。但是盈利需要有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要保证基本医疗的满足条件,另外还不能超越10%的比例红线。可怕的是,这样的前提和红线往往是很多公立医院视而不见的,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比如被调查的话,这10%的条件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径自圆其说。而对于违反这样的规定,也没有硬性的强制措施对于公立医院进行约束。于是乎,这公立医院“公”的性质以及特需服务不能超越10%的限制就成了镜花水月一般,公立医院不管不顾,剩下的就是病人的遭殃和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
一般来说,在公立医院设置特需病房以及特需服务需要多对一的服务,而这种条件下,病房的单独隔离就占据了公共的病房资源,原本可以容纳更多病人的病房现在只能容纳一个病人。另外,医生的陪护等资源更多在原本不宽裕的情况下进行抽调。试想,如果同时出现了紧急情况,一个产妇待产,一个是特需病房。那么,医生们该如何选择?按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当然应该先就待产的产妇进行处理,而在特需病房存在的情况下就难以割舍。于是乎,公立医院就掉进了“钱眼里”不能自拔,同时也与公益性质越来越远。
公立医院就是公立医院,假如掺杂了过多的“特需服务”分支的话就将医疗改革本身变得更为复杂。因为按照“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的基本原则,公立医院就应该遵循自身的原则,回归到公益属性上,面对公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特需服务”就只能交给民营医院去做,允许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加强进入的监管。(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