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高考“考霸”不是励志剧

21.07.2014  10:23

  浦北县北通镇30多岁的吴善柳,几次考上重点大学,还曾被北京大学录取,但他依然选择复读。今年,他以钦州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清华大学。见报后,不少读者和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吴善柳多次考上重点大学却不去读,占用了他人的学习机会。吴善柳却不这样认为。“只是价值观不同。”他说,自己并没有做什么犯法的事情。他还说:“每个人都无法复制别人,我不希望别人学我。”(7月20日《南国早报》)

  多次参加高考,甚至被北京大学录取依旧放弃,今年被清华大学录取。面对这样的高考“考霸”吴善柳注定会引起舆论关注,在舆论关注下,更多是对其多次参加高考并被名校录取的励志进行弘扬。但是,如果细细思考的话,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发现这高考“考霸”背后并不是一部励志剧,而是对于高考录取制度漏洞的最好诠释。如果仅仅聚焦在其励志的神话下去解读,显得是太过肤浅,如果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样的励志中,无疑就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尽管,上不上学,上哪所高校都是学生的自由选择,但每年都被名校录取却不去报到并非自由的表达,而是对高考计划的巨大浪费。

  吴善柳的故事还在很多地方延续着,而其之所以能够延续其实有着录取上的漏洞。在高考的录取中,一般仅仅看其分数,以最终的成绩来录取。按照吴善柳的话,他一般都不在高中呆着,都是需要考试的时候才去学校,而高考作为一次国民重要的考试,也就仅仅凭借着最后一次考试就能定夺。而无论这名学生到底是有没有在高中进行良好的学习,甚至是不是有别的问题也一概不闻不问。这样的集中录取,仅仅凭借分数的做法,也就让吴善柳这样的考生不用去学校就可以去参加高考,而这本就是高考录取的病,而不是励志剧。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为何很多高中都能够接收这样的一名多次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尽管,按照吴善柳的话,他之所以去不同的高中复读,只是“不好意思”。其实并没有这样简单,对于接收其复读的高中来说,本身就是一次最佳的宣传手段,如果不是如此,今年钦州二中就不会公然将吴善柳被清华大学录取的信息张贴出来。可以说,对于高中生源来说,依靠这样的多次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来扩大宣传就是最好的造势,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复读学生前来。

  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更是将这样的学生当成“香饽饽”。一方面,多次被名校录取本身就说明了当地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这是一次宣传机会;另外一方面,很多当地企业家也纷纷和吴善柳合影。不难看出,企业家的合影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赞成都是一种宣传手段,而吴善柳也就成为一个一颗棋子。可见,这样的结果与励志剧到底有多少搭边就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吴善柳被录取且没有报道,无疑就浪费了名校的招生计划,客观上挤占了录取资源,这与励志更是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