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明:大学生自理能力差是一堂警示课

05.08.2014  12:21

  有档节目最近又很红,叫《爸爸去哪儿》,7月底,鄞州职高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特别的版本,叫《老师,暑假去哪里呀》。鄞州职高从在校生中招募了22名学生,在舟山、奉化的两个小村庄度过了五天四夜。他们年龄都是十八九岁。带队老师通过每天的日记来警醒孩子们成长过程里的问题,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最后孩子和家长都为这些琐碎的话语点了赞。(8月4日《现代金报》)

  不知道“公交车怎么坐”,有的还得要家长亲自来送,能自己烧菜的不到一半,洗衣服用错了方法……对于十八九岁的学生来说,这些本应该不算什么问题。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却的确成了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难题。正像那位带队老师说得一样,活动中暴漏的有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比如手机的问题、社会公德意识、团体协作能力及较差的自理能力。

  其实,大学生自理能力差,这跟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看看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们,哪个不是由爷爷奶奶给他们喂饭、穿衣服、系鞋带?真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众家长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即使不合理,也想方设法满足他们。试问,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有多少自理能力呢?又怎么能去为他人着想呢?恐怕等他们长大了,也很难适应社会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因自理能力差被高校劝退,这样的事情我们见得还少吗?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应该从小培养。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孩子的观念,对孩子少些溺爱。有句古语不是这样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未来,就要试着让孩子吃苦,让孩子树立自理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说,适当开设“自理生活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