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劳动课”终会成为美好记忆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8月3日中国新闻网)
回想我小时读书,学校虽没有将劳动列入课程表,但劳动的内容却是不少。
暑假一过,上学的第一天便是自带锄头和土筐,到操场上去除草。草除尽后,便到后山上去取土,将操场上一些被雨水冲得不平的地方填平。有些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做,也有些家长会代劳。到了高年级,学校便不允许家长代劳。当然,那时的教室也是泥土地面,不平的地方也要用土填上,并浇些水再夯实,免得放桌子一个脚高一个脚低。在学校,擦黑板、扫地、倒垃圾等劳动,班上安排同学轮流来做。
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性劳动,虽然有些累,却是最开心的事,也是美好的记忆。读初一时,正值水利冬修,学校组织学生去挑土方筑坝。当时我个子矮,母亲特意帮我缩短了土筐上的绳索。走到大坝下,虽然人已很累了,但还是去尝试挑土上坝。土筐中,一头一锹土,挑在肩上,平地尚上挑动,等到要上坡时,便觉得越来越吃力。看到同学们都在慢慢地往上爬,也只好坚持着。一、二、三,挑了三担土过后,我便再没了力气。现在走过那座土坝,虽不知那6锹土填在了哪里,却有着暖暖的记忆。那次劳动,我还有一个另外的收获——去挑坝之前,学校出米,让学生自带饭盒,淘米做好饭。在住宿同学的帮助下,我知道了一个人吃饭要用多少米,用多少水。那次挑坝,虽然肩头疼了好久,却有别样的味道。
那时的农村学校,很多老师家里还要种田,学校在农忙季节会放一个星期的农忙假。有些个子大的同学,会在农忙假到老师家去帮着割次稻子。事没做多少,还吃上老师买的大西瓜,苦乐自得。双抢季节,孩子一般都要帮着大人下地去干农活。那才是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
学校适当组织劳动课,当然是好事情。现在虽没有了到操场去锄草的劳动,城市里的学生也无法下地干农活等,但可以借助做义工等形式去开展劳动教育。
不过,在笔者看来,给孩子上劳动课,关键还在于家庭。有人说,有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只要做好三条:一是以身作则,示范;二是耐心;三是等待。家长是一个勤劳的人,自然能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以影响,让孩子不厌恶劳动。当孩子小时,或刚开始做一些家务劳动,做得不好,家长请不要图省事让孩子一边呆着去,或者只让孩子读书而不做其他的劳动。孩子做得不好时,需要的是鼓励和家长的耐心。凡事想成功,坚持总是重要的因素,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劳动课”,不论是学校组织的,还是家庭中无形的教育,终会成为一个人美好记忆,且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