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长子追忆父亲:从不参加社交性质的活动

09.02.2014  13:37

  昨天下午,王运熙先生的长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在父母家中接受本报专访,追忆父亲的做人,做学问。

  “父亲太虚弱了,他的走是灯枯油尽。”王宏图说。令家人欣慰的是,王运熙先生没有留下遗憾。“2012年3月,父亲的学生们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王运熙文集》送到病床前,当时已经不太能说话的父亲,显得非常高兴。

  回忆父亲的性格,王宏图说了16个字:待人随和,对己严格;不擅社交,偶尔幽默。凡有人写信来求教,王运熙先生只要精力尚可,总是在早上先把信件回了。但是,对于社交性质的活动请柬,他都会辞谢。王宏图曾经问过父亲:“那么多邀请你出席的活动,为什么一个也不去?”王运熙微笑回答:“一个都不去,以后就不会有人来请你了,省下来的时间实实在在多做点事。

  王宏图回忆,父亲曾对他说,从事文史研究不觉人生虚无。学术对王运熙来说不是工具,带给他的是真正的人生满足。

   淡泊宽厚:不怨恨带给自己痛苦的人

  如果说王运熙先生有什么遗憾,恐怕就是2011年5月因车祸住院,一住就是两年多,直到离世都没回过家。

  许多人都听闻王运熙先生卧病起于那次车祸,却不知道故事背后还有一位学者的仁心。那天,王运熙与夫人经过一家饭店门口,被一辆正在倒车的小车撞倒在地,导致肋骨骨折。送到医院手术,医生提醒家属:如果心肺功能不好,未来难以乐观。果然,手术后,王运熙先生出现肺部感染,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医院。其间还经受几次病危考验,直至走完人生的最后岁月。

  但是,对于车祸的肇事者,老先生在生前并不追究,甚至没有怨恨。王宏图说:“父亲性格从来淡泊宽厚,何况,肇事者生活并不宽裕,要他赔出医疗费,他日子怎么过?

   患有眼疾:20多岁起只能在白天工作

  在60多年的古典文学研究中,王运熙先生治汉魏六朝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等领域,代表著作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

  王宏图说,这些学术成果,都是父亲在有效工作时间比常人少一半的条件下做出来的。“他体弱多病,特别是眼部血管很细,视力很弱,从20多岁起就只能在白天光照充足时读写,一到晚上便无法伏案。他毕生的习惯是:天气好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运熙先生有一个去日本教学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他考虑之后,选择放弃,理由是自己身体不好,有限的精力要集中起来编写完成《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先生曾说:“如果我的眼睛正常,研究工作应该能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

   教育孩子:严谨治学,自由发展

  王运熙先生的两个儿子都在高校从事研究工作,但专攻皆非古典文学。王宏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比较文学,弟弟在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经济学。

  王宏图说,“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有严格的一面,他曾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搞科学研究的人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贡献最大的唯一正确途径。’父亲也有宽松开明的一面,比如父亲原来希望我做古典文学研究,见我兴趣不在此间,便任由我自由发展。

  有意思的是,王宏图后来无意中发现,父亲早年曾投身现代小说艺术,和自己算半个“同行”。“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40年代,父亲在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几个短篇小说,模仿的是鲁迅和契诃夫的风格。上世纪50年代,父亲还写过比较鲁迅小说受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影响的论文。到80年代,我读大学时,父亲还念念不忘现代文学,说他特别喜欢沈从文的小说。

  记者 吴越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