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如约”强硬,为何会让人很不适应?

12.04.2015  11:13

4月10日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关注了总投资额320亿元的重庆市小南海水电站被环保部否决一事。小南海水电站,位于长江宜宾至重庆河段,因为地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游,多年来,该工程一直遭遇环保专家的反对。因为同样的理由,朱杨溪水电站、石硼水电站也同时被否决。小南海水电站此前已写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重庆的长江上游城市四川省宜宾市和泸州市也提出反对意见。(4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尽管小南海水电站在环评程序上,已被环保部否决,但这个项目会否上马,还有待于环保部通过后续督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堵塞一些地方相当普遍的“先上车后补票”、“不补票也得补票”现象。今年3月,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就透露说,个别地方的“未批先建”项目,竟有近50%之多。

国家环保部门此次否决直辖市重庆的重点项目,出乎很多人意料,也带来了较大争议。之所以会出乎意料,是因为各级各地的环保部门通常情况下难以阻遏本地本级及下级的项目上马,环评制约频频沦为形式,尽管新一任环保部长陈吉宁上任时表达过要重启“环保风暴”的愿望,但人们基于过去的经验判断,仍有所怀疑。

因为对环保部门“突然”变得强硬而感到不适应,一些人就开始讨论强势环保部门可能会对地方、产业发展及解决就业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发出“为了几条鱼,影响一个大城市用电是否值得”的质问,甚至将环保部门、相关生态专家指控为“环保原教旨主义者”。这其实表明,过去以来,对环境生态保护的期待是因为长期未能较好实现,从而模糊化的期待,其中包括“叶公好龙”的成分。怎么可能存在一种既可以保障随心所欲的发展,满足物欲需求,又不带来任何生态环境外部性的生态保护?

事实上,重庆市热衷发展水电项目,还曾着力申报发展核电项目,是因为面临缺电困境。而这种困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缺电,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重庆电网网内装机增长低于用电负荷的增长,电网对外购电依赖较大,但由于川渝通道输电能力不足,即使是在重庆电网电力供应紧张而四川又有富余容量时,重庆电网仍无法从四川增加购电。

某种意义上讲,四川等省份大量水电项目上马较早,因而“躲过”了环评关,在引发较大生态破坏争议的同时,使这些省份不再面临缺电困境或给予有效缓解。重庆市计划上马的若干个水电等发电项目,而今被挡在环评关,除非一意孤行实施“先上车后补票”、“不补票也得补票”操作,否则将无法变为现实,不存在变通设计、装机运行方案的运作可能。这种结果,恰恰来源于四川等省份此前较多水电项目带来了生态破坏,从而葬送了继续运作此类项目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

因此,要避免重庆市等地方冒险强推“未批先建”水电项目,国家环保部门应当积极协同水利开发、电力主管部门,协调改善川渝通道等跨省通道的输电能力,有效缓解重庆市等地方的用电紧张。环保部门还需要帮助重庆市加快新能源产业项目、实验项目的上马运作或申报。四川等水电项目开发的先行省份,因为“早开发”获取了较为可观的项目收益,也因其开发行为造成了其他省市而后难以运作水电等发电项目(使后者承担起前者行为的外部性),也有责任主动帮助重庆等省市走出能源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