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善 鄱阳湖数万候鸟变“留鸟”
秋意正浓,在位于鄱阳县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不少本该南迁的夏候鸟却迟迟不愿离去,成为湖区的“常住居民”。今年,仅仅在这个湿地公园,就有3万只夏候鸟“乐不思归”。
湿地公园3万夏候鸟成“留鸟”
今年来鄱阳湖度夏的夏候鸟数量超过40万只。夏候鸟的品种主要是鹭鸟和野鸭类,也有国家珍稀候鸟东方白鹳。鄱阳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杨启波说,在鄱阳湖湿地公园度夏的候鸟主要以白鹭、丝鹭、牛背鹭为主,有9个种类,还有一些过境鸟,比如灰头黑雞和鹬类。
立秋过后,在鄱阳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度夏的夏候鸟开始南迁,野保专家却发现,今年夏候鸟南迁数量明显减少,“留鸟”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在都昌候鸟保护区,度夏的候鸟种类达到10多个。都昌县候鸟医院院长、义务护鸟员李春如介绍,经监测,大约有20多万只夏候鸟在都昌度夏。持续高温使得本应在9月上旬迁徙的夏候鸟延后10天左右迁徙,直到10月上旬才迎来夏候鸟的迁徙高峰。
“很多夏候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尽管冷空气一波接着一波来,冬候鸟也来湖区‘换防’,它们却无动于衷。”李春如说,他见到不少夏候鸟改变迁徙习性,待着不走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到目前为止,还有3万只候鸟不肯离去,成为“留鸟”,其中包括东方白鹳和鹭鸟。
越冬鸟类乐不思归成“常住居民”
今年8月,有关部门历时两年完成鄱阳湖第二次科学考察项目,共记录到鸟类236种,其中冬候鸟所占比例最大,达100种,占记录鸟类种类总数的42.37%。科考结果显示,越冬水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保护区、都昌县、南矶湿地保护区,以及新建县和鄱阳县,其中水鸟数量超过2万只的区域有10个。
而令鄱阳湖保护区工作人员高兴的是,在进行今年首次夏季水鸟调查时,在两处水域分别监测到青头潜鸭6只和2只。据悉,这是该保护区连续4年开展夏季水鸟调查以来,第一次发现青头潜鸭。
监测人员还分别在都昌矶山湖下坝、湖口县胜利湖监测到冬候鸟白额雁、灰雁各1只,这是继监测到东方白鹳、虎蜂后再次发现湖区越冬不归的“留鸟”。白额雁、灰雁和大多数雁鸭类一样,是典型的迁徙候鸟,每年的秋冬季节都从遥远的北方飞到鄱阳湖越冬,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再迁回北方繁衍后代。
前不久,鄱阳县野保部门开展夏候鸟调查监测,发现并拍摄到4只东方白鹳成鸟在稻田里觅食。同时,在余干县和进贤县也发现了东方白鹳的身影。
东方白鹳为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仅存3000余只,一般每年冬季飞到鄱阳湖过冬,次年春季以后飞往北方。但是,现在也有一些东方白鹳选择在鄱阳湖周边的高大灌木或电线杆上建筑巢穴,全年留在鄱阳湖区域栖息,成了“留鸟”。
专家分析,候鸟变成“留鸟”的原因包括食物和气候等方面。因气候逐渐变暖,使一些候鸟的迁徙距离逐渐变短,甚至可能在数代之内变成不再迁徙的“留鸟”;有的刚刚繁殖后代的候鸟,失去了迁徙的能力,从候鸟变成“留鸟”;有的家养鸟类和遭非法捕获贩卖的鸟被放归自然后错过了迁徙季节,就留在这里了。
专家称,不管是冬候鸟还是夏候鸟,留下来不走,说明鄱阳湖水质不断变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及当地群众保护候鸟意识提高,完全可以满足候鸟生存的需求,“留鸟”的种类和数量才会逐年增多。
(来源:中国江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