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环球走笔:从“人让车”到“车让人”
巴西是懂得“慢生活”真谛的国家。比如,去年巴西世界杯马上就开幕了,许多场馆还没建好。据说巴西人只在两件事上追求速度:开车和下葬。尤其是开车,在圣保罗或者里约热内卢的大街小巷,每天都上演着无数场《速度与激情》,无怪乎这里能产生世界级赛车手塞纳。
但有一种情况会让巴西的“飞车手”们停下来:如果有行人即将穿过马路,他们往往会踩下刹车,做个“请”的手势,请行人先过。刚来圣保罗时,每每被驾驶者传递出的善意所感动。当地朋友却告诉我,这样的和谐并非一向如此,大概二三十年前还是“人让车”呢。
因为保护道路弱势群体被写入了法律。在巴西,涉及保护行人安全和权利的法律法规条款很多,“大型机动车必须对小型车及行人的安全负责”“车辆在转弯时,必须减速,以保证行人具有道路使用优先权”“当看到行人在穿越马路时,必须等行人过后才能行驶,即使根据交通灯此时已经可以行驶”……在许多城市的街头,还有穿着黄色工作服的交通管理员,一旦他们看到了车辆没有遵守礼让行人的规定,就会抄下车牌。车主会受到的惩罚少则70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0.29美元),多则100雷亚尔,有时还可能在驾照上扣分。
当然,即便有了法律法规的保护,一种观念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也离不开各种力量的共同推动。
为了使“保护行人”这种观念真正被社会接受,各种机构、企业、民间团体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行车文明”推广活动。比如一个名为“更安全头脑”的项目,以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作为试点,对该市行人过路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继而对公众展开大规模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又比如4年前,圣保罗市交通工程公司开展“行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不礼让行人行为的处罚力度,然后司机们对斑马线的尊重度就从原来的76.8%升至88.2%。
伴随着这些活动的举行,“车让人”逐渐成为巴西人的共识,而一旦习惯了“车让人”,当遇到行人权利被侵犯时,人们又会自发地组织起来,督促政府出面更好地保护行人权益。
以交通拥堵著称的圣保罗,市区人口超过1100万,也曾对“绿色”的自行车出行方式并不友好。在这座城市的绝大部分道路上,曾经长期没有自行车道,骑自行车的人穿梭在滚滚车流中,车祸时有发生。于是当地人自发搞起了“白色自行车”活动,自2007年开始,在那些骑车者因车祸遇难的地方,人们悬挂起被涂成白色的自行车,呼吁政府注重保护道路上的弱势群体。就是在这样的呼吁下,许多主要街道开始在周末时辟出一条车道给自行车专用,今年6月,圣保罗市最主要的大金融街保利斯塔大道上,一条橙色的永久自行车道正式开通。
如果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怎么对待这个国度里的弱者、贫者。那么在汽车文明的发展中,如何对待道路弱势群体,也决定了汽车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人让车”相比,“车让人”显然是更成熟的汽车文明的体现,但它的到来却无法只寄望于法律的一纸规定,政府、社会团体、每个市民,他们或巨大或微茫的力量都影响着每日川流不息的道路生态。文明与法律,也就在这样的彼此推动下,缓缓向前。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7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