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德文画册《南京》现身 收录201张照片
原标题:1945年德文画册《南京》现身 收录201张照片
一本出版于1945年的德文画册《南京》,收录201张南京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影像。昨天,江宁收藏家陈西民给“老南京”读者带来了一本极为珍贵的南京画册,将一个70年前泛黄的南京带到我们眼前。
在中国拍摄六千多张照片
陈西民的收藏主题,是一切和南京有关的旧书、旧档案、像章、票证等,在南京收藏圈子里,他的名气不小。“这本画册在收藏圈子里非常有名,存世量极少,拍摄者是出生于德国的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陈西民说。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姓“莫理逊”的老外很有名,他就是澳大利亚人乔治·莫理逊。1897年,乔治·莫理逊以《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南京,出任袁世凯的法律顾问。赫达·莫理逊则是乔治·莫理逊二儿子阿拉斯戴尔·莫理逊的妻子,婚后改夫姓。
赫达·莫理逊生于德国,1933年来到中国,在北平(北京)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工作。在北平,赫达·莫理逊拍摄了大量人文、民俗、古迹照片,渐渐小有名气。1940年,她与阿拉斯戴尔·莫理逊结婚。
陈西民告诉记者,赫达·莫里逊是1944年夏天受邀来到南京,呆了几个月,拍摄了大量照片。“从1933年到1946年,赫达在中国一共住了13年,在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均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她的北京影像已经结集为《洋镜头里的老北京》重新出版。她去世以后,生前在中国所拍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全部捐给了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画册《南京》存世不超过十本
陈西民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网上流传的“你没看过的南京老照片”的系列,其中有不少就是来自赫达的镜头。如今很多文史书、画册频频引用了赫达的照片,但大多没给出明确的标示。
“现在能查到,赫达拍摄的南京照片只出版一次,就是1945年在上海推出的大型画册《南京》,德文、中文对照。后来,这批照片再没有系统地出版过。”
陈西民说,将近70年时间过去了,1945年的这本《南京》画册,如今存世极少,德国和澳大利亚收藏家手中各有一本。陈西民本人和另一位南京藏家也有一本,“现在存世的可能不超过十本!”
陈西民则是从网上买到的这本书,是一位江宁的小伙子在英国买下来的,最后辗转到陈西民手中。
她的镜头对准南京方方面面
1944年夏天和秋天,赫达在南京待的时间不算长,但她将相机对准了这座六朝古都的方方面面,名胜古迹、寻常巷陌、衙门官署、民居店铺,赫达记录了她感兴趣的南京点点滴滴。
在大型画册《南京》中,赫达用自己的视角,将她的南京影像分为城墙、市景、市内庙宇、园林、南门外、明故宫、紫金山、六朝陵墓、栖霞山麓、玄武湖、街景、城郊水岸等12个部分。
“这其中很多照片,非常有价值,记录了已经消失的城市风景,是珍贵的史料,也能够唤起老南京人沉睡的记忆。”陈西民说。
一张照片上,标的是“半亩园”。陈西民告诉记者,这是一座如今已经找不到遗迹的园林,在民国时期,半亩园名气不小,它是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的著名画家龚贤隐居所在地,旧址就在今清凉山南麓。
那时的南京真美
记者看到,赫达南京老照片里,城南民居精美的砖雕门楼、古林寺楼阁式壁炉、观音门外整齐的寺庙、江滩边建在湿地上的农舍、沙洲圩农民切茭儿菜、挂在树上的风鹅,船上人家老奶奶抱着小孙子、石头城下秦淮河上扎得齐整的木排……这些景观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陈西民告诉记者,赫达不仅重视记录,还擅长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南京。她镜头下的南京,虽然是70年前那个已经泛黄了的南京,却依然那么美,充盈着诗情画意。
一组玄武湖,赫达选择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拍,中午的玄武湖,静谧无人,湖上一舟自横,野趣盎然。而傍晚的玄武湖,远山含黛,夕阳西下,余晖照射在湖面上。而秋天的玄武湖,湖边长满了芦苇花,透露出一派沧桑气息。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