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瑞士银行保密制度:职员若泄密监禁6个月

11.05.2014  13:52

  瑞士银行“打死不说”招牌如何形成?

  从行业规则上升到法律,泄密银行职员会被监禁6个月还要交罚款

  在007系列电影里,邦德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瑞士银行家。这种夸张的说法来自于数百年来,瑞士银行因严格的保密制度而赢得的“信誉”。但是迫于涉嫌帮助客户逃税所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5月6日,作为世界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诺将自动向其他国家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这是全球打击逃税举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现在,“007”只能靠自己了。

   名词解释

   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中心是指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瑞士是世界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背景

   瑞士银行17世纪就有保密信条

   后来上升为国家法律

  所谓瑞士银行,并不是说有个银行——如同中国银行(2.61, 0.00, 0.00%)那样——名叫“瑞士银行”,而是瑞士所有银行的总称。到今天为止,银行业仍是瑞士的支柱产业,对瑞士GDP的贡献超12%,对税收的贡献超20%。银行业兴旺发达的秘诀是吸引境外资金。而境外资金热衷于存在瑞士则是因为瑞士银行有为储户绝对保密的传统。而瑞士国家的法律又为这一传统保驾护航。

  早在十四世纪瑞士就出现了银行。至十七世纪出现了保密制度的雏形。当时有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逃到瑞士,他们把带来的财富交给了瑞士银行,而银行则为他们保守秘密。正是在这个时候,瑞士银行确立了禁止将客户信息透露给任何人的信条。

  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登峰造极与纳粹迫害犹太人有关。 1934年瑞士通过《关于银行和储蓄所的联邦法令》,规定银行必须保护银行账号的安全。银行工作人员如泄露客户信息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为客户保守秘密由行业规则上升为国家法律。

   据《温州商报》报道

   瑞士银行如何为客户保密?

   泄密将被处以罚款和6个月监禁

  由于由来已久的为客户保密的传统,瑞士银行一直吸引着大量的避税资金存入。据悉,目前瑞士银行内存有2.2万亿美元的离岸资金。至今瑞士银行的存款已占全球总储蓄额的1/3。

   储户可用假名开户,永不露面

  美国商人奥列尼科夫这样描述他的瑞银集团之旅。“通过电梯到达了位于地下五层的秘密金库,那里安装了指纹识别系统及面部图像辨认软件。 ”他告诉媒体,虽然对高科技不太放心,但银行的工作人员让他印象深刻。作为“回报”,他在这家银行账户上的资产价值高达2亿美元。

  根据保密法,储户可选择自己认为妥当安全的方式在瑞士银行开户存款,比如用假名甚至是代号。开户存款时可委托代理人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再加上瑞士从1515年起采取中立政策,长期远离战火,全世界的巨额资产都流向这个西欧小国。

  保密法规定,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甚至包括瑞士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及法院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有犯罪行为。

   美国联邦调查局问也不能说

  瑞士银行的储蓄业务一般只对本国人开放,在海外的私人财富管理面向的是高端人士。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几家主要的瑞士银行在每个国家的开户门槛不同,以中国为例,大概在500万人民币左右。“这还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往门槛更高。

  瑞士银行对工作人员保守秘密的要求近乎苛刻。美国《新闻周刊》曾披露了一份2006年9月的瑞银文件,文件提醒其银行家要保持所住宾馆的桌面不留痕迹,出入境时不得携带与客户有关的文件,还有文件警告他们一旦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必须做到保护银行机密。根据保密法规定,银行办理秘密存款业务只限于二至三名高级职员,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插手过问。对泄露存款机密的人给予严厉处罚:监禁6个月和罚款2万瑞士法郎或更重的处罚。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饱受质疑

   为逃税者提供便利?

  二战后,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国等国的税务部门多次把矛头对准瑞士银行,认为瑞士银行为逃税者提供了便利。而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也把腐败所得存入瑞士银行。据估计,至1980年代初,瑞士银行所存的3500亿美元境外资产中,有500亿美元来自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这引起了国际社会与相关当事国家的愤怒。

  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要求瑞士改革保密制度。在各方压力下,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逐渐有了松动。 1978年,瑞士跟美国签约,保证在美国调查有组织犯罪时可以提供“援助”,提供一些嫌疑人包括资产在内的信息。银行存款也必须要实名制。后来,瑞士议会通过了《独裁者资产法》,表示愿意归还独裁者在瑞士银行所存的非法资金。2014年5月,瑞士政府同意签署新的《全球自动信息交换标准》。这项协议要求各国收集并交换银行的账户信息。这意味着瑞士银行的保密传统正在走向终结。《华尔街日报》报道,预计欧洲国家能够借此追回数以十亿欧元计的税款。 据《温州商报》报道

   避税天堂”步步沦陷

  1978年

  瑞士跟美国签约,保证在美国调查有组织犯罪时可以提供一些嫌疑人包括资产在内的信息。

  2009年3月

  瑞士政府同意扩大与外国税务部门的信息交换;银行信息交换严格限制在个案,而且必须有“合理、具体”的要求。

  2009年6月23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个成员国的部长和代表就共同反对“避税天堂”和增加税收透明度达成一致。

  2009年8月19日

  美国和瑞士就查税纠纷正式签署协议。瑞士银行将向美国财政部国内收入署提供一份4450名美国客户名单,这些人涉嫌开设秘密账户以逃避税收。

  2014年5月

  瑞士承诺将交出外国人银行账户资料,不再保密。 据《上海证券报

  “避税天堂”三宗罪

  第1宗罪 助富人逃避纳税

  关于避税天堂的问题更多的是与少数所谓VIP客户联系在一起的,如跨国公司高管、工商界大财团继承人、好莱坞明星、王公酋长及寡头政治家等。避税天堂对他们来说可以完全逃避纳税及其他社会限制。

  想象一下,对老牌影星肖恩·康纳利及知名烈酒品牌百加得的家族成员来说,巴哈马这种不起眼的岛国还为他们提供了世界上最为私密安全的空间。因此,对西方上流阶层而言,避税天堂还意味着生活的伊甸园。

  第2宗罪 不问来源配合洗钱

  同时,那些洗黑钱的罪犯和来自四面八方面目各异的不正当交易者都疯狂地喜欢避税天堂这一国际金融体系中最为脆弱的链条。

  原因在于,所谓的避税天堂对资金来源不予追究,允许来源可疑的资金重新进入传统的银行流通领域,同时能够扰乱对非法资金的追查行为。

  曾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一名法籍俄罗斯人试图利用一些空壳公司和在德国、瑞士的银行账户来获得一笔重要的不动产,此举引起法国反洗钱组织的注意和调查,但结果却因避税地有关法规的阻挠而被迫中止。

  第3宗罪 疯狂吸纳全球资产

  据美国媒体报道,统计显示,在全球避税天堂里至今还沉睡着1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表示,50%的国际贸易活动通过避税地进行中转,后者对这些贸易完全开放。同时,国际避税地拥有4000家银行、占全球总数三分之二的对冲基金公司及200万家“基地公司”(纳税人为躲避纳税而在低税或无税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公司)。

  据《北京晚报》报道

   相关报道

   全球“避税天堂”好日子不长了

   连瑞士也妥协了,其他避税天堂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长期以来,欧洲境内有避税天堂嫌疑的国家与地区有很多,包括塞浦路斯、马耳他、英属海峡群岛、爱尔兰、卢森堡、奥地利、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及瑞士。数据显示,欧盟每年因逃税避税蒙受的经济损失高达近1万亿欧元。不过,先后爆发的塞浦路斯风波、法国预算部长瑞士私人账户藏匿巨款的丑闻,让欧盟下定决心采取措施严保税收钱袋。

  去年,卢森堡宣布当地银行将改变保密做法,并加大银行透明度,协助打击外国储户避税。开曼群岛也准备揭开面纱,打破实行数十年的保密原则,使数千家在此注册的企业和对冲基金公司受到更大程度的监督。

  据《证券时报》报道

   瑞士银行业对本国贡献

  GDP超12%

  税收超20%

  保密规则

  机密

  对泄露存款机密的人给予监禁6个月和罚款2万瑞士法郎或更重的处罚。

  终身制

  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会因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账户信息

  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有犯罪行为。

  账户管理

  储户可用假名甚至代号开户;在苏黎世和日内瓦有116家专门办理秘密存储业务的银行;银行里不准拍照不讲姓名;银行职员大都是子承父业,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

  “吸金之王避税天堂

  存有2.2万亿美元的离岸资金;存款已占全球总储蓄额的1/3;存放着世界1/4的个人财富。

  饱受质疑

  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指责瑞士银行吸纳了一些涉嫌腐败高官的资金,如:

  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中国台湾的陈水扁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