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晶公司:在二次创业中获得新生
在国际、国内光伏行业的这场风云突变中,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是国内能够存活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光伏企业之一。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下村工业平台的瑞晶公司,但见车间里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公司17条多晶硅电池生产线和15条组件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进行满负荷生产。公司总经理张中良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订单充足,现金流正常,只是产能一时跟不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家规模不是很大的民营光伏企业,为何能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光伏寒潮中躲过一劫?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无论是在公司行政办公大楼,还是在生产车间,抑或是在公司内部报刊上,有关“二次创业”的标语随处可见。也许,这就是公司走出困境的答案。
瑞晶公司成立于2008年,所有生产线和技术都从德国引进,在国际光伏行情一片大好的时候,瑞晶公司也着实风光了一阵子,3年之内年产值就突破了30亿,年创税收6000万元。可惜好景不长,2012年,欧债危机的爆发加上美国的双反,国内光伏行业突然从巅峰跌入低谷,市场萎缩、价格猛跌、库存增加、资金紧缺,多数企业压产、限产甚至全线停产、破产倒闭,瑞晶公司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也受到了巨大冲击,流动资金出现严重不足,生产从一路“高歌猛进”转入间歇性停产,员工发不出工资,大部分处于“休假”状态。张中良就是在此时走马上任,出任公司总经理,可谓受命于危难之秋。
“我来之时,光伏市场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公司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带领公司走出困境,我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大张旗鼓地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盈利创新。一方面加紧清收应收账款,盘活固定资产,加快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大力进行生产设备改造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内部管理,转变生产模式和盈利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公司逐渐走出了困境。”张中良向记者介绍。
张中良倡导的二次创业其实是一场凤凰涅槃的过程。在政策和制度的激励下,公司管理层和广大员工以企业为家,齐心协力,苦干巧干,共渡难关。公司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完成了组件二期和电池三期的自动化改造,并正在进行组件一期的自动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今年4月,公司又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了电池片臭氧抗PID工艺和设备,目前,该设备已全部推广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仅为公司节省了近500万元的产线改造资金,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也达到18.25%, 大大提升了公司产品竞争力。
同时,目前已经在向行业知名企业输出这项首创专利技术。开拓市场方面,公司在原有市场基础上, 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与国内行业前6名的光伏巨头天合、英利、晶科、昱辉、神州等的合作关系,并积极与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HONEYWELL、印度TATA和海尔国际等开展合作,其中与印度TATA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框架,TATA计划2015-2016年有不低于500MW的需求计划,瑞晶公司是TATA目前唯一的OEM合作伙伴,有很大优势获取至少200MW订单。目前公司订单爆满,公司600MW产能已满足不了订单需求。虽通过贸易、代工等方式补充产能不足,预计仍将有400MW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此外,公司积极开展EPC光伏电站建设。2014年,公司按要求完成了37MW金太阳示范工程、30MW智能微电网、工信委5.9MW分布式电站项目。目前在省外和省内已各有一个30MW的光伏电站EPC项目在谈,如果成功,预计可实现产值约5亿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电池片产销率为100%,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51%,利润同比增长194.69%;成本持续下降,电池成本降至历史最低,公司已成功走出了低谷,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等称号,并进入“江西民营企业100强”,入选工信部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国际化公司,不追求最大,但一定是最有活力的光伏企业。”张中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