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瓮安: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小目标” 旅游业促经济发展实现“大梦想”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车璐 实习生 安钰涵)瓮安是一片红色记忆的土地,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元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今草塘)宋家湾召开扩大会议,史称猴场会议,也被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82年,不忘初心,瓮安县激励和动员全县人民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推动瓮安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后发赶超中实现了跨越发展。2016年1至6月,瓮安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1.19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1.53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117元、4450元,各项指标均按时序进度推进,上半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3.9%,预计全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可达96%。
工厂里正在工作的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致富
在五金厂里打过工、做过水果生意,如今44岁的瓮安人黄贤松从外省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合伙人开起了一家鞋厂,当起了总经理。
“在创业园里,厂房是政府提供的,还免了五年的租金。”黄贤松说,“现在还有另外一个厂房正在建设,等工厂全部投产了,就能解决300余人的就业问题了。”
“原来我在浙江一带打工,和现在干的差不多。”在黄贤松工厂里打工的张光艳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外出务工心里总是有放不下的牵挂。“当知道厂里招工时,我就回来了。”现在,不用出远门,张光艳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工作,心踏实了,一个月四、五千的工资也让张光艳很满意。
农民工创业园瓮安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知祥告诉记者,在农民工创业园里,企业入住创业园就能享受到贷款贴息的政策。“如果工厂贷款10万元,那我们就能给他3%的贴息扶持。”同时,如果工厂里聘用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那企业就还能享受到就业培训等服务。目前,在整个农民工创业园里,贫困户就有3500余人。同时,依托农民工创业园、金正大、芭田等企业平台和公益性社会岗位充分吸纳就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222人(次),发放就业小额担保贷款2606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余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701人实现就业。
猴场会议纪念馆“一区一引擎”助力建成黔中文化旅游胜地
千年的历史积淀,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一直是猴场发展旅游的“资本”。
过去的五年里,猴场投入22亿元建成了草塘双面大戏楼、进士楼、旗山书院、牂牁楼、建安门及水东宣慰府等一批古建筑,新建猴场会议陈列馆,修复了傅玉书故居、猴场会议会址、毛泽东行居、宋钦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建筑,增强了千年古邑的文化内涵。
国家4A级景区、“全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全省“十佳特色旅游城镇景区”、“中国最具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贵州旅游最具公众影响力十大品牌”……这些“成绩单”也证明了猴场发展旅游是合适的。“这也让我们猴场站在了蓄势待发的新起点,踏上了全面小康、实现新跨越的新征程。”猴场镇党委书记宋鹏告诉记者。
草塘大戏楼“未来五年乃至很长一个时期,旅游业也将是猴场发展的龙头产业。”宋鹏表示,今后五年里,猴场还将坚持以旅游为龙头,围绕建设“一区一引擎”,即:“千年古邑·红色瓮安”的核心区,文农旅产业经济带的强力引擎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十二塘”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六大提升工程,打造“千年古邑·记忆草塘”。
“我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推进草塘‘十二塘’建设,围绕‘秦汉、盛唐、土司、明清、红色文化、田园风光’等历史记忆,突出‘千年古邑·记忆草塘’主题特征,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
此外,猴场还将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狮文化)”、猴场会议会址、草塘大戏楼、旗山书院和黔山进士楼等文化名片为重点,策划举办龙狮文化艺术节、戏曲展演节和中国樱花文化艺术节,开展国学成人礼活动、红色文化论坛等爱国主义体验教育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未来五年,猴场也有着他们的“小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达27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2%,达1.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4.9亿元;旅游总收入增长25%,达1.35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2%,达到39486元、17193元。“我们要把猴场建设成为黔中文化旅游胜地,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宋鹏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