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水的绿色崛起

12.09.2015  09:22

  近年来,修水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综合治理,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

  生态修水的绿色崛起

  初秋时节,漫步修城,满眼都是醉人的风景。远处白云飘逸,近处绿水潺潺。移步换景,原生态的自然风景装点着小城,丝丝凉风夹杂着湿湿的空气飘来,沁人心脾。

  该县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和全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46%。百里修河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河流,“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连续10年飞抵修河越冬。该县还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江西生态宜居县城”、“中华生态文明茶乡”等荣誉称号。

  优化结构,促进生态产业 

  该县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桑、茶、林、畜、粮五大绿色主导产业,强化经营组织建设,打响“宁红”、“双井绿”、“神茶”“茧丝绸”等品牌。全县现有蚕桑9.3万亩、茶叶14.6万亩、森林510万亩,年产粮2.5亿公斤。

  实施“十、百、千”优质桑园基地工程,以太阳升、何市、征村、西港、山口、漫江、马坳、杭口、古市、水源、渣津、黄龙等12个乡镇45个基地村为重点,培植高产优质蚕桑基地。加快推进茧丝绸和蚕桑综合利用开发,支持丝绸家纺、桑芽菜、桑茶饮料、桑叶茶等项目做大做强,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修水茧丝、家纺等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与推进江西宁红集团、江西南洋茶业有限公司、方成茶业有限公司和修水神茶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县拥有各类茶厂11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1家,省级3家,宁红茶今年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获得金奖,其品牌价值达8.39亿元,成为全国百强公共品牌。大力发展速丰林、油茶、茶叶等林业经济产业,全面推进造林绿化,近三年来,完成新造林23.6万亩;完成高速公路、省道通道绿化170公里以及进乡镇通道绿化120公里。抓好黄坳、黄港、上奉、山口、大桥等地18万亩优质大米原料基地建设,重点扶持300至500亩的蔬菜基地,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每年新扩蔬菜基地2000亩以上。

  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把水保项目与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建成以水土保持措施为依托的生态产业基地600多个,面积20余万亩,成功创建2014年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长林水保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近200亩,新建沟渠、蓄水池、沉砂池、草皮生态沟等工程,栽植桂花、樟树、杜英、湿地松、木荷等各类水土保持先锋或乡土树种150万株;选择汪坪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监测、效益监测和科技推广示范。

  今年8月21日,全省水利建设推进会与会人员到该县参观考察,对该县在中小河流及病险水库治理方面取得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的原则,先后有大桥、山口、白岭、全丰、古市、路口、渣津、马坳、大椿、黄坳、何市、宁州等12个乡镇被列入全国中小河流2010至2015年防洪工程治理。累计治理小流域97条,综合防治面积939.86平方公里,治理度70.5%,林草覆盖率达77.12%,土壤侵蚀减少率达45.96%。

  围绕“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山水人城融合、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全力推进“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绿在人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完善组团功能、繁荣良塘新区的同时,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南城区提升,着手宁州古城前期建设工作,增建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及休闲空间,让位于车、留空于民。南城区按照“增高、提绿、明亮、畅通”的要求,启动垃圾中转站、污水管网升级、修河天街码头等项目建设。

  结合农村“六乱”治理,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建设,全县共清理存量垃圾10000余吨,新建乡镇垃圾焚烧中心2处,新聘请保洁员800余人,购买各类垃圾清运车(含三轮车)80余辆,新配置垃圾桶7万余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体制,激发生态活力 

  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相结合,推动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清洁能源、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更多地选择非机动车、公共交通出行。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结合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全省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全县年度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并适当扩大考核权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法律法规、专业技能等专题培训工作,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搞好农产品生产环节和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标准化生产,全力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和著名商标。加大高产示范创建力度,创建乡(镇)水稻高产示范点和生态林、生态茶、生态养殖等高产无公害示范点,增加五大主产业示范面积。编制完成修水生态县建设规划、生态乡镇规划和生态工业园规划,成功创建省级森林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12个,并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