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民生是深化医改和卫生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建网络、强管理、重实效,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深化完善“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着力开展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三项卫生民生工程,切实维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医联体全省首家试点探索跨区域合作
去年8月28日,我市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全国率先、全省首家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经过半年的运行,进一步畅通了四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目前,医联体在市、县对接的基础上,已经完成对接县级医疗机构8家、乡镇卫生院76家、村卫生所816家。
由于医联体内部转诊、会诊、化验检查中实行“科对科”、“点对点”的直接服务。患者“转院”就变为了医联体内部的“转科”,简化了转诊住院流程,建立了流畅的转诊程序,方便群众就医。2013年,医联体内部共完成市级会诊97次,县级会诊83次;县级向上转诊349人次,县级向下转诊82人次。同时,在医联体内部还开展了市对县、县对乡的对口帮扶,开展学科共建和卫生技术人员免费培训。2013年,市县共建临床学科12个、县乡共建学科32个;县级成员单位已完成培训27人,乡级成员单位73人,村级成员单位1069人。医联体内部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支持医疗设备15台。此外,还建立了医联体内部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定期坐诊、远程会诊、急诊会诊制度,开展了医联体下乡巡诊和义诊宣传活动。2013年,仅县级医院派出医疗专家组到乡镇开展医联体义诊宣传活动就达40余次。
深化先看病后付费打造“绿色通道”
在2012年全覆盖的基础上,去年我市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宣传,简化程序,“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更加健全,使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打造了一条医疗救治的“绿色通道”。去年“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共惠及35.2万参合农民,其中延期或分期还款2602人,没有发生一例恶意拖欠现象,全市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累计垫资数1.67亿元。
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后,新农合病人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就无须交纳住院押金了,只需将新农合医疗证等证件交住院处保管,并签订《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出院结算时只需向医院支付新农合报销后个人承担的费用,确因家庭困难难以一次性结清时,可持相关证明与医院签订延期或分期还款合同,还款期以一年为限。为加强管理,在同时还建立了诚信机制。将享受过“先看病、后付费”就诊模式的患者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新农合诚信档案,对信用较好的患者在下次就诊时还可给予手续简化、费用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措施。
重性精神病免费救治关注弱势人群
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是继“光明微笑”工程、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和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之后,我省实施的又一项重大卫生民生工程。在工作推进中,我市摸索出一套“查得出、住得进、管得好、出得去”管理路径,确保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顺利推进。
为抓好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筛查认定工作,确保查得准。县级协调办牵头组织乡镇、街办,对所有人群进行初筛并做好信息登记工作。定点医院分三批次进行了复核确诊,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了人人见面,人人复核。经过初筛,全市可疑患者达10093人,接受专家组复核确诊9977人,复核确诊见面率达98.85%,其中符合五种困难家庭精神病免费救治范围9355人。累计免费救治5888人。在充分考虑患者家庭情况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住得进。优化了审批程序,开通了绿色通道,使贫困救治患者能够通过快速通道入院治疗。加强医疗救治,确保医到位。我市组织定点救治医院医务人员开展了3次专业培训学习,并加强了公立医院精神科建设,全市县级综合医院全部启动了精神科建设,组织开展医师、护士转岗培训41人。同时,对民营精神病医院也加强了建设,目前已有6个县开展了民营精神病医院建设,其中已经投入使用的3家,已通过设置报省厅备案并正在建设中的4家。
在患者出院时,为确保管得好,我市还对已出院患者加强了社区监管,使院内救治服务延伸到院外社区监管,确保诊疗服务的连续性,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并由医院医疗服务后办公室专职人员对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和跟踪随访,并进行用药和康复指导。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市已出院并纳入社区监管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已达781人。(记者 邹雅思)
来源: 九江新闻网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