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邹英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通过创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今年,省政协把“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作为三季度常委会专题协商议题。为充分掌握实情,省政协组织三个调研组,分别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精准扶贫、发展旅游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等内容开展调研。8月11日至14日,省政协副主席胡幼桃率调研二组赴萍乡、宜春、新余等地,就“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展开调研。
一路上,调研组冒着高温酷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组农户,认真了解情况、汇集民声、发现经验,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在调研中,调研组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和鼓舞下,三市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科技为先导、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纽带,在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芦溪县宣风镇兴民菊花种植合作社主要从事菊花开发、种植、加工和销售。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60多户农户种植菊花,300多人就业。摆脱传统农业“各行其道”“自扫门前雪”的弊端,像兴民菊花种植合作社这样走产业合作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除了国家、省、市给予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像现在的家庭农场等,都有利于盘活农业资源。”省政协副主席胡幼桃分析说。
“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解决整个农业生产问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省政协常委、省农科院旱作物研究所所长戴兴临建议,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快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最主要的是要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同时使城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配套,不断完善农业的支持政策。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强大‘引擎’。”省政协委员、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潘华建议借助大型龙头企业的科研和资金优势,进一步扩大江西的种业“育繁推”进程。
然而,三市普遍反映,在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在土地流转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权能并没有有效释放,农民难以拿土地抵押贷款或者担保;而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愿受理相关业务,因此农民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农业种植技术、农机操作技术的缺乏也让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
不过,三市“尝试”和创新也不曾停下脚步,取得的成效让调研组感到喜悦。调研组认为,家庭农场是一种尝试,订单农业、生态农业园等都能带来相对更好的收益并降低风险。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江西的优势在生态,将来发展要靠生态。目前,大量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以及养殖场畜禽粪便,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上工业、生活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长远发展将造成严重的影响。这让调研组感到忧心忡忡。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令调研组感到高兴的是,三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保护良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将这种发展理念逐步融入到发展现代农业之中。
2014年12月29日,全省首个农村大型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在渝水区罗坊镇建成投入使用,工程分为沼气集中供气站、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循环生态农业园三部分。此项目既解决了周边15km范围内的200多户养殖场粪污、病死猪以及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又为罗坊集镇3000户提供了安全稳定用气,产生的沼液沼渣加工成有机肥,还可改良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省政协委员张黎明创办的银河杜仲公司生产杜仲猪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高档猪肉市场的“抢手货”。江西星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资源循环利用上找利益空间,养猪废水为苗木浇灌,榨茶油废渣培育海鲜菇,使整个油茶产业附加值大大增加,也使污染大、荒山多、环境乱的袁州区分界村变迁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并迈进了省级文明村行列。这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成功事例,调研组给予高度肯定,并建议总结推广。
“江西农产品质很好,但往往处于卖原料的尴尬境地,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很低。”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肖四如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农业的发展应该与移动互联网、高新农业技术、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建立高效、生态、有机农业及其实施标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要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的供应链加强整合,要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副厅长朱来友则建议,打破传统种养观念,将农业延伸到食品加工、生产资料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
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近几年,三市扶贫开发工作按照中央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新任务、新要求,通过实施村庄整治、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十届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办原主任张志豪看来,目前农村贫困人口是国家统计局通过抽象调查数据推算出来的,对于研究贫困人口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具体扶贫工作中还是要弄清楚“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何在”“如何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后,才能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三市已经开展了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发扬基层民主,透明程序,保证了贫困户认定的相对公平公开。在确定了扶贫对象后,三市也进行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扶贫措施。萍乡市发展牛羊果菜等有特色有市场效益高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提高了扶贫资金效益,确保资金使用精准;新余市建立“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新模式,实施产业扶贫;宜春市采取输血与造血、搬迁与整治、强基与发展、党政支持与社会帮扶四个有机结合的方式,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精准扶贫的精准不仅要体现在能准确找出贫困户,找出他们贫困的原因并给予扶持,更要体现在能精准地找到让贫困户脱贫的根本办法,产业扶贫就是能激发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使脱贫能够可持续的最好办法之一。”张志豪同时建议,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让他们在发展产业中增强自信心。张志豪的建议,得到省政协办公厅副巡视员刘海华的共鸣,他建议,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扶贫上。
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作为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是贫困地区扶贫工作者们的共识,他们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我省许多地方已经提前达到。”胡幼桃希望,除这些基本的生存和保障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扶助,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扶贫扶助机制。调研组组长、省政协常委、办公厅巡视员徐良平表示,调研组将会把此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好的经验以及意见建议带回来认真研究,体现在调研报告中,为“十三五”规划建良言、献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