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火爆从侧面反映消费者对当前通货膨胀无奈

12.11.2013  11:36

  11日,民间所谓的“双十一光棍节”,中国的电商应该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根据阿里集团提供的实时数据,11月11日凌晨开场后55秒,支付宝交易额破1亿元,短短6分钟之后,成交额直接冲上10亿元。

  10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据新华社的报道称,号称“购物天堂”的香港今年9月份的日均社会零售总额也不过10亿元。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数字仅仅是在6分钟时间中完成的。按照马云上周参加中南海座谈会时的估算,今年“双十一”期间阿里集团的销售额能够超过300亿。而这只是阿里集团一家的估算,如果加上京东、易迅、当当等电商平台,以及国美、苏宁等家电、3C产品零售巨头,今年的“双十一”真正可以称之为购物狂欢节了。

  “双十一”这样一个本来普普通通的日子,竟然让中国的电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购物狂欢节”,这十足证明了中国企业在经营模式方面的创新能力。而电商企业的创新结果,并不局限于电子商务行业。有资料表明,截至10月15日,全国有超过100万快递人员在备战天猫“双十一”,13家大快递公司新增分拨中心超过150个,增加操作场地超过200万平方米,其中顺丰、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还征调100多架飞机解决当天货运的问题。据国家邮政局预计,“双十一”期间(11月11日至16日)全行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将超过3.23亿件。

  除了商业零售业和包装、仓储、运输物流业被激活,众多的传统制造业也身不由己地卷入新的经营模式中。不仅出现了大批专业为电商企业做定制产品的下游供应链企业,而且一种崭新的、消费者(C)下单让厂商(B)按需生产的C2B模式也正在兴起。这一被称为个性化的生产方式是否能重构传统制造业和商业的生产、销售模式或许还有待于观察,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电子商务的火爆在当下的传统商业和制造业中带来了令人欣慰的活力。

  一个中国式的“购物狂欢节”能有何种启示呢?首先一条必须承认,中国的内需潜力太大了。试想,短短几分钟时间的网上商品销售额超过香港日均一天的销售额,一家网站参加购物的用户超过2亿人次,相当于日本的全部人口,这个潜力难道不大吗?如果考虑到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仅占中国网民的四成,如果考虑到还有几亿农村人口尚未参与到那种“购物狂欢”之中,那么,“拉动内需”这个题目大有文章可作。在“家电下乡”、“家具下乡”等等招法之外,“互联网下乡”、“电商进村”等新的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创造新的“消费时点”,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其次,必须看到,网上深夜不眠的下单者,为的是折扣、低价的实惠。电子商务的火爆,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当前通货膨胀的无奈。然而,目前马云们远远无法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更为直接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纳入那些网络平台中,“双十一”几天的狂欢取代不了“人民币真对不起中国人啊”的真实困惑。显然,我们既要看到电商们的成功,还要看到成功背后存在的问题。

  辩证分析,理性思考,是面对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改革必须秉持的态度。哪怕是对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这样一个短暂的经济现象,我们也应从中发现亮点,从中找出潜力,从中剖析那些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而展开全面深入的改革。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