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空巢父母双亡”呼唤社会化关怀

30.10.2014  18:00

随着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凸显。近日,在上海工作的小陈接连3周没打通父母电话,忙完工作后抽身从上海返回嘉兴,推开家门后却发现父母亲双双气绝身亡。据推测,最大的可能是,父亲老陈因触电等意外而亡,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则因无人照顾,死于脱水和饥饿。(10月28日《钱江晚报》)

风尘仆仆赶回家里的儿子,面对的却是父母双亲已经去世的场景,这样悲惨的一幕令人唏嘘不已。其实,新闻中展现的困境,在城市中很普遍——许多年轻人确实有孝心,但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也没有条件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一起居住。

这类案例虽然有些极端,但“空巢老人”却是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这也引发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当子女限于个人能力和条件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谁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与照顾?这里的照顾,指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救济与援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抚慰,生活上的关心。

不管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上讲,子女都是赡养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当子女因为客观原因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对“空巢老人”的社会化关怀。这种社会化关怀可以是多层次的,关键是我们要真正行动起来,进行各种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小区都有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它们能否肩负起照顾本小区“空巢老人”的责任?比如,能否建立对本小区重点老人的日常巡视制度,一旦发现老人有患病、遭遇意外等情况,就及时通知其子女家属。如果物业觉得成本太高,自己无力承担,那么可以考虑采取收费的制度,相信也会得到绝大多数老人和其子女的支持。

作为社区来说,也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据报道,有些地方的社区或街道推出了“时间银行”,就是征集志愿者去照顾本社区或街道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当这些志愿者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再由其他的志愿者去照顾他们。这无疑是对“空巢老人”社会化关怀的一种有益尝试,可以加强宣传和引导,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其中。

多数时候,子女疏于对父母的照顾,其实和孝与不孝无关,而是受客观条件所限。因此我们呼唤亲情之外的社会化关怀,期待社会化关怀成为对子女照顾老人的一种有益补充或替代。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