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警惕绿地认养协议让公园姓“私”

28.05.2014  12:58

焦点观察

一旦公共绿地变成了别墅和酒店,圈了栅栏和围墙,真正受伤的无疑是社会大众

几年前,福建商人陈某与北京市朝阳区绿化局签订一份“绿地认养协议”,获得了北京仰山公园70年的管理养护权。如今,陈某以建设“管理配套用房”的名义,在公园内建设了三排十多套别墅,将46万平方米的仰山公园变成了自己的家族聚居地。除了这些拥有70年产权的私家别墅,陈某还通过出租该区域内的酒店、幼儿园、办公楼等建筑,获得大量收益。(5月26日《中国经济信息》)

绿地认养是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推行的一种园林绿化维护制度,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绿地养护,能够有效拓展城市绿化工作的管理方式和资金来源。北京市早在1998年就曾发布《关于在全市开展绿地认养活动的意见》,号召企业和个人参与公共绿地养护工作。园林绿化部门公布数据显示,北京市仅2012年的绿地认养面积就多达958万平方米,其中,朝阳区是全北京绿地认养面积最大的区。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绿地认养确为调动公众参与城市绿地养护工作的好制度,它是对政府部门绿化工作的有益补充。但需要强调的是,绿地认养的初衷是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水平,而不是为某些单位和个人侵占公共资源提供机会。从仰山公园变成私家别墅区的案例来看,当前某些地方的绿地认养制度有跑偏和走样的危险。正因如此,必须警惕一些单位和个人以绿地认养的名义让公园姓“”。

城市公共绿地是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任何侵占行为都是对公民权益的践踏。无论是《北京市公园条例》,还是近几年各部门出台的政策,都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公园的功能,不允许在公园内新建旅馆、饭店、办公楼以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建筑。尤其最近两年,在公园违建私人会所、私家别墅等行为,已被明确列入整顿对象。公共绿地为何能变成私家花园,公众有诸多疑问待解。

第一重疑问是,绿地认养制度是否已异化为一种“生意”?根据现行的绿地认养制度,单位或个人只需缴纳一笔不算太高的费用,就能获得相当面积的公共绿地的管理权。对园林绿化部门来说,力推绿地认养制度能获得一笔财政收入,也能让社会力量承担部分绿化工作,可谓双赢;对某些单位或个人而言,获得公共绿地的管理权,如果能暗度陈仓建一些别墅和酒店,无疑也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然而,在这个看上去没有输家的“生意”中,真正受伤的无疑是社会大众。一旦公共绿地变成了别墅和酒店,圈了栅栏和围墙,它们显然就不再具备公共资源的属性,而变成了某些个体的私产。这样的认养,与“贱卖公共资源”何异?

另一重疑问是,在公共绿地变成私家花园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是否存在监管失职?在公园内建别墅和酒店,前前后后涉及不少的规划和审批环节,为何没有一个部门对违建行为说“”?涉事商人建别墅前以建设“管理配套用房”的名义报批,为何能够顺利得到批复?连普通民众都知道在公园内建别墅的行为很可疑,为何没有监管部门前去清查和制止?这背后有多少利益勾兑的可能?

绿地认养原本是一个听上去很高尚的行为,但如今似乎有被一些部门和个人借机牟利的嫌疑,相关部门对此必须保持警惕。如何让绿地认养制度正本清源?基本的努力方向有两个:其一,加强对认养单位和个人的资格审查,以及认养之后的定期抽查与考评,及时惩处和清理“动机不纯”者;其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那些真正有志于为城市绿化工作做出贡献的人获得合理回报。如此双管齐下,才能给公共绿地找到最合适的“代管员”,进而在调动公众参与绿地养护工作积极性,以及保障公共资源不被变相侵占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