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城中村的最后记忆

27.12.2015  19:51

  图为熊小郢淹没在这大片的城中村中

   2015年11月初以来,安徽合肥市庐阳区五里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该项目是目前合肥市最大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1433亩,征迁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熊小郢是此项工程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中村,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记者历时一个多月,通过拍摄全家福的形式,记录熊小郢城中村每户居民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将熊小郢城中村作为标本,展示当下中国城中村的生态面貌和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场景。

   一口原始的自挖水井,居民靠着这口井里的水做饭洗衣,维系着日常用水;一口水塘,居民平日里投放鱼苗,过年时每家每户逮上几条鱼,便是一年里最快乐的时光......作为海棠街道最后的“城中村”,熊小郢凝聚了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和打拼经历,而随着拆迁,这座曾承载了无数居住者不舍与留恋的城中村,将正式成为回忆。

   百年“城中村”成记忆

   熊小郢居民组是藕塘社区也是海棠街道唯一没有拆迁的居民集中点。走进熊小郢,这里就像一个“小城”,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两米宽的小路两边,收破烂、补鞋匠叫卖声不绝于耳;与之相伴的是,密集的房屋,狭小的街巷,空中“蜘蛛网”般的电线等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治安、安全问题。

   “这块地原来属于一个姓熊的地主,所以就称为熊小郢,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今年87岁的王以乙回忆道。王以乙在熊小郢土生土长,据他回忆,19世纪末时,他的爷爷逃荒来到熊小郢,租借熊地主家的地做田,这里地多人少,加上交通便利,便吸引了不少外来户在此定居。“渐渐的,熊小郢人越来越多,从十几户发展到400多户居民。

   从最初的土坯房到砖房,再到多层小楼,伴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隐藏在都市中的熊小郢,渐渐成为城中之村。村里,群租房、小作坊、垃圾站、小饭店密密麻麻;村外,联排别墅、高级公寓、写字楼和城市高架鳞次栉比。

   最后的团圆饭

   “人是越来越少了,这里越来越冷清了。”62岁的王有发望着当年住过的房子黯然神伤,自己居住的城中村即将启动改造,居民们纷纷搬迁,过去的喧嚣、嘈杂渐渐逝去,留下带不走的记忆。“我在这里住了60多年,心里真是舍不得啊。

   回想起在这里的场景,王有发的眼眶有些湿润,他说,“那时候村里没水井,想喝口水都难,居民们要走上十多里地才能挑到水。”后来,生产队筹资打了口井,全村人就靠这口井烧水做饭,经常排队打水。“再后来生活好些了,就有了手压井、自备井,再到自来水改造,家家用上自来水......”尽管搬迁了,王有发回想起这些,眼里满满的都是回忆。

   “小时候,男孩子玩滚铁环,女孩子踢毽子……只要一声吆喝,小伙伴们便都来了,一起下河摸鱼、钓虾子。”王有发不时回想起童年,“一到冬天下雪,‘城中村’周边的水塘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块,孩子们穿着开裆裤,在冰面上滑起冰来,小脸冻的通红,玩的不亦乐乎。

   “搬家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煮了锅热饭、炸了园子,带到新家,寓意热气腾腾、团团圆圆。”王有发租的新家与城中村只隔了一条马路,为的就是能常回来看看。和王有发一样,妻子戴中兰经常隔两天就回老房子看看,“老太婆每看一次,就流眼泪,我这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未来刚刚开始

   11月初,熊小郢正式启动搬迁。村民们忙着收拾老物什、清理家具,家家户户脸上洋溢着喜悦。“现在村里居民都快搬完了,我们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正在搬家具的王运芝满脸笑容。

   正在往茶水炉里添柴的陶新荣告诉记者,没有厨房,都是在走廊里做饭,没有自己的卫生间,大冷的天,要跑到公厕里,“这几年一直盼望搬迁,终于要搬了,虽然不舍,但更加期待。

   几十年来,“城中村”见证了许多家庭的喜怒哀乐。随着拆迁工作启动,居民们开始搬家,带着对过去生活的一丝不舍,带着圆搬迁梦的喜悦,更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他们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