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一九四二 农民在夜幕掩护中吃死人肉

27.05.2015  12:44

  电影《一九四二》,根据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改编,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灾荒。而当时中外记者突破重重封锁所报道的“一九四二”,还原70年前历史真貌,比电影更真实,比小说更震撼。

  【引子】

  有关饥饿的故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亦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作为抗战前线的河南省,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连续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灾难导致饿死者、冻死者、病死者不计其数。这便是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

  1993年,作家刘震云完成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动笔前,他并不知自己是灾民的后代,回河南老家调查才震惊发现,1942年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似乎都已“遗忘”了这场灾难。同年,彼时还未拍过一部电影的冯小刚在王朔推荐下读到小说,萌生将它搬上银幕的念头。

  2012年,从小说到电影,三起三落,第四度启动后,这个有关饥饿的故事,终于开映……

  【1942,从上至下都是“灾民”】

  冯小刚:1942这一年,下到饥寒交迫的灾民,上到国家统治者,都在扮演灾民的角色。灾民沿街乞讨是为活下去,国民政府也在向世界列强乞讨,乞讨他们能够伸出援手。

  几千万人从河南向陕西逃荒,途中,几百万人饿死。这是什么概念?年轻人可能对二战中法西斯屠杀犹太人有所了解,通过好莱坞电影的表现,它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让很多德国人开始反省这段历史。1942呢?正式上映前,我们做过一些试映,挑选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每次60人,里面可能有20%或30%是年轻人。通过几次试映,我发现,对电影触动最大的是年轻人。他们非常吃惊,完全不能想象这是7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

  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让观众通过影片对民族发生的灾难,以及人们在灾难中的表现有所了解,这是我觉得电影一定要拍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2,小说如何变成电影】

  刘震云:那是1993年夏天,特别热。小刚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十几个人也许在别的问题上达不成一致,但在这个问题上无比统一地说“不可能”。会开完以后,我记得外头有棵槐树,我那时还抽烟,就和小刚蹲在槐树下抽烟。我说,弄不弄?他说,弄!我说,大家说的没有一句是不对的,电影的元素一个没有,到哪弄去?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我们再找一帮人,在宾馆开一些房间,我们来设置这个故事、细节、人物、跌宕起伏和结构。但这个方式做不了,那是聪明人做的。我们俩端详了彼此的脑袋,都没那么聪明,只好选择笨办法。笨办法就是上路。

  我们从北京出发,走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用了将近20天。所有的人物不是在宾馆想出来的,而是在1942年逃荒的路上遇见的。有的是1942年幸存下来的,有的是遇到了他们的灵魂。这是1993年。2011年是第四次启动这个项目。开拍前因为要选景,我跟小刚又去过三趟这些地方。

  冯小刚:我们觉得应该采取一个最笨的方法来创作改编剧本,就是不要偷懒,沿着灾民逃荒的路、沿着所有线索发生的地方都去走一遍。只有在路上通过采访,深入不断地了解,你才能知道这个是接近事实真相的。这些不是坐在屋子里可以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