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诤友”尹文楷:曾掩护孙中山逃亡
文章摘要: 孙中山回国后,在香港、广州两地纠合同志,筹备第一次广州起义,在双门底圣教书楼、咸虾栏等地建立机关。他本人又住在何处呢?他住在河南歧兴里瑞华坊,也即尹文楷家里。
图为尹文楷。
本文摘自《信息时报》2014年1月13日 作者:陈晓平 原题为: 孙中山的“诤友”尹文楷
1893年冬,孙中山与挚友尹文楷医生在广州冼基创办东西药局,载在史册。因史料所限,东西药局在冼基的具体门牌已不可考。尹文楷是近代医学界和报界重要人物,以往对他的介绍都过于简略。尹文楷是最早自办《医学报》的华人,民初创办香港第一份基督教华文报纸《大光报》,其功绩不应埋没。
尹文楷其人
尹文楷(1870-1927),字端模,广东东莞人,出生于一个早期基督教家庭。其父尹维清,为巴色会信徒,撰写卫道文字甚多。尹文楷1891年入博济医院后,在院长嘉约翰指导下,从事医书编译工作,勤奋笔耕,数年之中,出版《儿科撮要》、《医理略述》、《病理撮要》、《胎产撮要》、《病症名目》、《体质穷源》等医学译作多种。医学之外,尹文楷还致力于向国人介绍西方历史知识,1893年刊行译作《亚述国考》。
1898年,尹文楷独力创办《医学报》,是华人创办医学报刊的第一人。然而华人守旧者多,该报出版不久即告停刊。医史学家王吉民先生,是尹文楷好友王煜初侄子,曾向尹文楷索取一份收藏,不料尹氏1927年突然去世,叹为恨事。王吉民此后在国内多方寻访,终不可得,仅在英国博物院所藏中文图书目录中见到有收藏记载。这份报纸印数极少,流传不广,可称稀世之珍矣。
1907年,尹文楷与岳父区凤墀等人,在香港创办《新小说丛》,是香港最早的文艺杂志之一。该杂志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作品,尹文楷亲自翻译了家庭小说《破堡怪》、科幻小说《盗尸》《补情天》等。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行医之外,尹文楷还热心参与香港道济会堂的各项宗教活动,被推选为长老。长期的文字工作,让他认识到用报纸传播新知识的重要性。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各界急于了解清廷及革命党动态,而国内报禁太严,只能通过香港报纸解渴,连广东清廷高官都比较相信港报报道。不久,革命党所办《中国日报》刊出“京陷帝奔”四字,香港华人奔走相告,不惜违反港英禁令大放鞭炮庆祝。消息传到广州,清廷官员以为革命党已攻下北京,皇帝逃走,感到大厦将倾,此前凶残镇压革命的水师提督李准,也暗中与革命党接洽反正。广东光复能够做到兵不血刃,《中国日报》这四个字功不可没。尹文楷由此体会到媒体的巨大威力,决心创办一份基督教报纸(尹文楷:《二十五年来之香港教会》)。
正在筹备就绪之时,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南下。区凤墀、尹文楷请孙先生为该报题词。孙中山大笔一挥“与国同春”四字,赠给新创刊的《大光报》(见《中山墨宝》第十卷第157页)。
孙中山从事革命,从一开始就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得到沿海沿江地区接受西式教育的专业人士、华侨、基督教徒的大力支持。在暗中给予孙中山实质性助力的,有伦敦会基督徒区凤墀、王煜初、尹文楷、杨襄甫等人,而他们并非激进革命派而是稳健的改良主义者。区凤墀逝世时,杨襄甫写成《区凤墀先生传》,方才披露出他们这些基督徒与孙中山的特殊关系。他们认为孙先生属于“大激进一派,不可无稳健一派以相救”,故相交数十年,只愿居于“诤友”地位,不愿正式加入孙中山的组织,而是在舞台后面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