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道德的金种子——景德镇市第六小学“道德日记”的启示
计雯英 江西日报记者 曹 耘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本报今日起开设的“我们的价值观·点赞江西”栏目,就是按照这一要求,以小见大,反映赣鄱大地上一群普通人、一些普通集体的优秀事迹和良好品质,揭示出在我们身边绽放的道德光华,让读者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可以人人实践、每天实践、从小处实践。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江西日报微博、微信上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和互动。
面对遗失在路边的1900元现金和价值5万元的名表,你会做何选择?景德镇市珠山区第六小学三(1)班的黄佳琦和余俊宏的答案是:立刻交给警察叔叔。今年暑假伊始,这两名小同学结伴出行时捡到了一个内装现金和名表的皮包,他们没有犹豫,马上交到了太白园派出所。失主杨女士曾断定这包肯定是找不回来了,没想到包“完璧归赵”,而且是两名小学生送来的。
从2009年4月“道德日记”这种全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在景德镇市第六小学各个年级启动以来,26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在校内校外不断涌现,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传统美德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道德日记”记录成长的脚印
景德镇市第六小学利用写“道德日记”方式进行德育教学,是把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训练方式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学生们用自己的笔去记录道德现象、道德言行和点滴感悟,老师加以点评,并不是简单的作文训练,它更像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该校对一二年级学生抓启蒙、重感知,要求用三言两语来述说,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道德日记”,但不规定篇数和字数,老师会认真点评每一篇日记,多以开导、理解、激励、赞赏为主,注重的不是写作技巧和文字的精准,而是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
四(3)班的陈楠(化名)同学原来比较顽皮,爱撒谎,明明在家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却向妈妈谎称自己在写作业。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些事情,并表达出撒谎后的心理压力。班主任查淑瑶在评语中写道:“我很佩服你能写出自己的错误,如果你撒了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去圆这个谎,会让自己感到很辛苦,诚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这篇日记也引起了查淑瑶的思考,她连续开展了两次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撒谎与主动承认错误时不同的心理感受。现在,陈楠经常和妈妈沟通交流,他的诚实让妈妈感到了欣慰,班级全体同学也都愿意坦然面对、主动承认错误。
记者手记
“道德日记”活动是一种贴近学生实际、深受学生喜欢的育人方法。它创设了一个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一个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氛围,避免老师将道德教育简单地灌输或空洞地说教。同时,“道德日记”也符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的理念,有利于融入德育教学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重要环节。据了解,在第六小学的带动下,景德镇市700所中小学、27万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干净,班集体变得更加团结、向上。我们应该为这种现象点一个大大的“赞”!
为了让“道德日记”成为学生成长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对活动保持兴趣,第六小学定期开展优秀“道德日记”评选,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校刊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在该校校刊《与道德同行》栏目,一篇篇小小的“道德日记”,字里行间,印记出的是孩子们成长的轨迹,反映出的是内化在孩子们心中的美德,折射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日记”将美好变成习惯
五(2)班的吕璐(化名)同学在今年清明节后写了一篇《文明祭扫》的日记。她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与家人在墓地祭扫完后,主动熄灭火苗,并把垃圾带走的过程。她在日记结尾写道:“我们应该用文明祭扫的方式缅怀先人。”她的班主任王继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道德日记”活动,高年级的同学已经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生活中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举手投足间体现出文明,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第六小学在引导学生写“道德日记”的过程中,恰恰抓住了这个关键,从低年级学生抓起,从小处抓起,以小见大,培养起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努力地认识自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为了促使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丰富写作素材,第六小学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如成立红领巾腰鼓队、红领巾鼓号队;开展“感恩行动”“红领巾助残”“陶瓷文化周”“红色经典,唱响校园”、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事可做。记者在校刊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道德日记’将收藏种种美好变成一种习惯,甚至是形成一种潜意识,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将大有好处。”而这,也是景德镇市第六小学开展写“道德日记”活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