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货荟萃老北京:皮衣在清朝很流行

29.10.2014  20:13

  在《红楼梦》中,人物穿着皮衣的描写随处可见,比如贾宝玉“罩一件海龙皮小小鹰膀褂”,而林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史湘云则穿着贾母送与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里子大褂子,王熙凤“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

  这些眼花缭乱的皮衣,今天读者会感到有些突兀,但在当时并不奇怪。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正式停止,东西方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工艺品畅销欧洲,令西方列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入中国。当时英国工薪阶层购买茶叶与糖的支出占总支出的10%,而肉类是12%,啤酒只有2.5%。

  从1708年到17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年均售给中国的商品不足5000英镑,支出的金银却超5万英镑,1786年卖给中国的商品是5.8万英镑,逆差却达7.3万英镑。1765年,因资金困难,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度只能向广州行商赊购茶叶。

  为扭转被动局面,东印度公司一方面走私鸦片,另一方面则大力推销珍贵毛皮。

  比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天马皮”,即沙狐腹皮,而“海龙皮”,则是水獭皮。这些珍贵皮毛大多依靠进口,当时清代国力正值鼎盛,据郝懿行《晒书堂笔录》记载:“在京师入朝时,见同官皆羊裘耳。今闻班行中无不衣狐铅、天马、舍利孙者。”叶梦珠《阅世编》亦称:“康熙二十三年,京师始尚海龙皮,毫短而劲,色黝而明,初价每顶四五金,年来减半。

  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三品以上者始服朝衣,惟起居注衔者不论;四品以上服貂褂,惟翰詹科道不论。其批本奏事,军机处章京及内廷行走之员,非四品亦准穿貂褂,自乾隆三十七年始。”可见,此时官员穿名贵皮毛已经习惯。

  为和英国竞争,美国亦加大对华毛皮出口力度,美洲野生资源丰富,商人们痛下杀手,年均输入中国海獭皮18000张,引发生态灾难,海獭、海豹、海狗等几乎灭绝。

  大量美洲毛皮流入中国,给俄罗斯造成冲击,当时俄罗斯通过恰克图与清朝进行易货贸易,一度占俄对外贸易的20%,但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且毛皮常被蛀毁,俄罗斯迫切想找到更方便的交易通路,甚至曾派军舰硬闯广州交易。

  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全球贵重皮货荟萃北京,所以他很自然地写到小说中,可随着鸦片涌入,白银大量外流,清中末期社会日渐贫困,盛景不再,而老皮货也多已朽败,遂使这段历史记忆渐渐被淡忘。值得反思的是,有了钱不去投资,富裕后不思振作,而是耽于奢侈享受,这样的社会,怎可能不在现代化的竞争中落后?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